白俊麗
在陜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有個響當當的名字,中國航空城。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一飛院”)就坐落于此。
在一飛院,科研大樓叫倚天大樓,管理大樓叫錦天大樓,試驗大樓叫虹天、池天、灝天……一切與天有關,一切向天而行,航空人對于藍天的情懷和熱愛熱烈而執著,質樸而純凈。在這里,聽到最多的話是,“干國家需要的事是最大的榮譽”“人生最大的值得,是一個職業生涯能夠完整意義地干幾個型號”;看到最多的風景,是把難題攻關當成樂趣,將探索沉淀作為愛好,看自己設計研制的飛機翱翔藍天!
這些細節和風景,只是一飛院的一個縮影,也是中國航空事業的萬千星火,但正是無數這樣的光和熱,匯聚出萬里長空的浩蕩與磅礴。
一飛院倚天大樓。作者供圖
新中國飛機設計事業奠基人徐舜壽
今天,在一飛院老科研區映天大樓前,矗立著徐舜壽先生的銅像。
徐舜壽是新中國飛機設計事業奠基人,是中國飛機設計領域的一代宗師,也是一飛院的第一任總設計師。徐總領導和參與了新中國幾乎所有飛機的設計和仿制工作。他的名字與新中國航空工業諸多的“第一”永遠定格下來:中國第一架自行設計的噴氣式飛機(殲教-1)、第一個飛機試驗室(沈陽飛機設計室)、第一個飛機設計所(603所,今天的一飛院)。
徐舜壽在研制現場。作者供圖
徐舜壽的諸多工作方法和理念,傳承沿用至今:熟悉基層,嚴格把關,特別重視試驗驗證,強調“實踐第一”的原則,做“常規的快手,關鍵的專家”。
今天,航空事業的一眾泰斗都是他的學生:顧誦芬、屠基達、陳一堅、管德、陸孝彭、程不時等等,他被譽為院士導師、航空界的伯樂。
在一飛院,以徐舜壽命名的青年科技進步獎,自1992年設立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了32屆。唐長紅院士就是第一屆徐舜壽青年科技進步獎的獲得者;以徐舜壽命名的創新中心,自2017年成立至今,始終致力于裝備建設的前沿和未來。
中國完全自主研制的第一款殲擊轟炸機
中國飛豹是改革開放的標志性工程。
中國飛豹也是一飛院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號。從一飛院上空俯瞰,承天苑文化廣場形似一架呼嘯展翅的飛豹飛機,展示著飛豹、空警2000等實物真機。
中國飛豹是我國第一款甩開“洋拐棍”,完全自主研制的雙發、雙座、超聲速、全天候殲擊轟炸機。在當時我國經濟并不發達、技術相對落后、沒有原準機參照的條件下,研制工作遇到了多方面的嚴峻挑戰,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道路。
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飛豹“三落三起”的故事。
自1977年,研制任務正式開始。飛機研制先后因經濟困難,軍費壓縮等原因,經歷“三落三起”“七次風波”“兩次減重”。但可貴的是,“飛豹”的研制始終沒有被擱置。參研的廣大科技人員無比珍惜承擔型號任務的機會,對這個建所以來唯一的自行研制項目投入了全部期許。最擔心的是這個項目“下馬”,更擔心自己不爭氣,把項目搞砸。大家比任何時候都珍視承擔型號任務的機會,時刻牢記著自己身上的千斤重擔。不僅將飛豹干出來了,而且是按照“二十年不落后”的先進戰機標準干出來的。
人們這樣概括飛豹研制成功的基本經驗:獻身航空的報國精神、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科學嚴謹的求實精神,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激情和諧的團隊精神。
今天,矗立在一飛院大門前的報國石上,醒目書寫著八個大字:豹嘯長空、鵬程萬里。飛豹精神和大運精神已經在型號精神譜系中占據了重要位置,實現五有其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航空人賡續奮斗、勇往直前。
運20飛機研制背后的故事
作為國家首批科學家精神基地,一飛院創造出中國航空事業的六座里程碑:我國第一架支線客機——運七飛機、第一架空中預警機——空警一號、第一架殲擊轟炸機——“中國飛豹”、第一架輕型公務機——小鷹500飛機、第一架大型預警指揮機——空警2000、第一架大型運輸機——運20飛機。
運20飛機參加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
搞飛機研制,大家心里都清楚,國家讓我們干的一定是我們沒有干過的,要跳起來才能夠得著的。
運20飛機的研制成功,讓中國真正擁有了自己的大飛機,躋身世界少數幾個能夠自主研制200噸級大型飛機的國家之列。
其背后故事令人難忘了?!?0后”副總師黑文靜,承擔飛控系統電傳主控制律攻關的領軍角色,她曾暗暗發誓:一定帶著團隊攻下這道難關,填補國家空白,為用戶提供一款“好飛”“好用”的飛機。為此,年近30歲的她和丈夫做出一個決定:在大運列裝之前不要孩子。黑文靜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夜以繼日、風雨兼程……她的團隊終于攻克了主控制律難題,一舉實現了多項技術突破,填補了多項國家空白。運20首飛那天,飛機一落地,首飛機組鄭重地將一面寫滿簽名的五星紅旗交到了黑文靜手上,“我們給飛機的表現打100分”那一刻,黑文靜滿臉笑容,卻早已淚流滿面。
運20首飛當天,唐長紅院士帶著整個總師團隊來到試飛站,像為孩子整理行裝一樣,仔細察看了飛機的角角落落,深情叮囑道:“好好表現”。在晨曦紅霞中,護送飛機一步一步走向試飛院機場,滿眼的期待與自豪。這樣的叮囑,后來成為每一型飛機首飛前的慣例。
仰望我們頭頂的天空,沒有比戰鷹轟鳴更響亮的作答,沒有比大國重器更硬核的承諾。
在路上,前赴后繼、繼往開來,就是最美的風景!
(作者系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融媒體中心主任)
來源: 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