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當頭的三伏天,滿頭大汗的張女士擰開一瓶冰鎮飲料暢飲,卻突然捂著肚子蹲下——被緊急送醫后確診為急性胃痙攣。類似場景在夏季急診室頻頻上演。許多人認為“越冰越解渴”,但醫學研究告訴我們:猛灌冰水帶來的涼爽只是短暫假象,背后藏著不少健康隱患。
炎熱夏天喝冰水,其實更受罪喝下一口冰水時口腔的冰涼感確實讓人舒爽,但這份涼意反而會阻礙身體正常散熱。人體有一套精密的溫度調節系統:天熱時血管擴張、汗液蒸發來散熱。但大量冰水突然進入體內,會刺激神經反射使血管急劇收縮(類似運動后沖冷水澡的感覺)。雖然口腔涼爽,但流向體表的血流減少,反而可能短暫降低散熱效率。
不過健康人體會很快通過顫抖或重新擴張血管來恢復平衡,日常小口飲用無需擔憂。
胃腸道的“冷刺激”,比你想象中更脆弱想象一下,37℃的胃突然迎來接近0℃的液體,會發生什么?胃黏膜血管會像遇到寒冬般猛然收縮!研究顯示,冰水可使胃黏膜血流量減少,直接導致三個連鎖反應:
- **消化功能下降:**胃酸和消化酶活性降低,食物堆積引發腹脹、噯氣。
- **痙攣風險增加:**腸道平滑肌遇冷強力收縮,誘發絞痛甚至腹瀉。
- **潛在損傷風險:**對于已有損傷或敏感的胃黏膜,長期反復的冷刺激可能削弱黏膜的自我修復能力和干擾黏膜屏障的完整性。
**夏天喝水記住“三字訣”:溫、慢、勤****水溫講究“溫”**最佳水溫是10-40℃的溫涼水(接近室溫或略低)。這樣的水溫既能幫助散熱,又不會刺激消化道。建議晨起第一杯水選擇30-40℃溫水,喚醒胃腸;外出備水時可用保溫杯裝涼白開,避免暴曬后水溫過高。
**喝水方式要“慢”**短時間牛飲危害不小,正確做法是每小時補充100-200ML(約半杯),小口慢飲。運動后特別要注意,先含一口水在口腔溫一會兒再咽下,避免身體能量消耗后大量液體直沖胃部。
**補水時機需“勤”**不要等口渴才喝水!科學做法是:起床/睡前各喝1杯(約200ML);上下午各喝2-3杯,餐前半小時少量飲水助消化;觀察尿液顏色,保持淡黃清亮為佳!
特殊時刻這樣喝,解暑不傷身
運動出汗時- **運動前2小時:**分次喝300-500ML溫水
- **運動中:**每15分鐘補100ML常溫水
- **運動后:**6小時內分次補充1.5倍出汗量(例如出汗500ML需補750ML)
空調房久坐時- 桌上常備溫水杯,每小時起身喝水
- 水中加檸檬片增進飲水意愿
清晨起床時- 洗漱后先喝200ML溫水
- 半小時后再進食早餐
- 有助稀釋血液,促進胃腸蠕動
夏日飲水如同灌溉,細雨綿綿比洪水漫灌更滋養生命。選擇溫水、少量多次、主動補充,比追求瞬間冰爽更重要。這個夏天,不妨在冰箱常備涼白開,出門帶上保溫杯。當身體逐漸適應溫和的飲水方式,你會發現:不需要“冰鎮刺激”,溫潤的水流反而帶來更持久的舒爽與安康。
靠譜傳播出品
審核專家:馬駿、應芙蓉,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黃立搜,舟山市中醫院
來源: 科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