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你餓了,其實你只是心煩了

夏天的到來,讓肥胖無法被厚重的衣物掩蓋,“減肥”這個關鍵詞再次頻繁地闖入我們的視野。然而,深夜加班后響起的不是體重下降的歡呼,而是外賣小哥的敲門聲—手里端著香氣四溢的燒烤、炸雞與火雞面。

你明明不餓,理智也告訴你要早睡,可就是無法控制地點下高油高脂的外賣。是真的餓了嗎?還是只是想靠一口“重口味”慰藉疲憊的身心?注意!這種“嘴饞”,或許并不是源于饑餓,而是源于—情緒。

1. 什么是情緒化進食

情緒化進食,指個體在情緒波動時,特別是在焦慮、失落、壓力大等負面情緒下,不是為了生理性饑餓而進食,而是將食物作為緩解情緒的一種方式。例如,失戀后的暴飲暴食、焦慮時的不停吃零食,都是典型表現。

從神經科學角度來看,長期情緒緊張會削弱前額葉皮層(大腦中負責理性決策與自我控制的區域)的功能,使大腦更傾向于追求“即時滿足”。這時,獎賞系統(主要包括伏隔核、杏仁核等結構)被激活,使我們對高糖高脂食物的渴望變得更強烈—因為這類食物能快速引發多巴胺分泌,讓我們短暫產生愉悅感,從而“麻痹”負面情緒。

久而久之,大腦就會形成一種“吃東西=開心”的條件反射,強化這種“情緒—進食—獎賞—再進食”的惡性循環。

2. 為什么會誤把情緒當成饑餓

除了獎賞系統的驅動,還有一個常被忽視的生理機制—內感受覺。

內感受,指的是大腦對身體內部狀態的感知能力,包括:呼吸、心跳、體溫、渴感、饑餓和飽腹感等,這套系統是身體的內部雷達,可以幫助我們感受身體狀態,從而做出正確的處理。

但是當我們長期處于壓力、焦慮或是失落情緒中時,這套感受系統會紊亂或遲鈍。大腦會錯誤地解讀來自身體的信號—把情緒波動(如焦慮、緊張)當作“饑餓感”來處理。這種混淆,讓我們以為自己餓了,實則只是情緒不穩定,從而引發非理性的進食沖動。

3. 情緒如何影響激素分泌

另外,負面情緒也會影響身體激素的分泌。皮質醇是典型的壓力激素,當我們處于長期慢性壓力環境時,皮質醇水平會升高,除了增強我們對于高熱量食物的欲望之外,還會干擾瘦素的信號,使得我們對于“飽”這一感受變得遲鈍。

瘦素由脂肪組織分泌,主要起到抑制食欲的作用,正常分泌時,它會適時地告訴大腦“我已經吃飽了”,從而停止進食行為。饑餓素則由胃分泌,可以刺激食欲,提醒大腦“現在該吃飯了”。

情緒,特別是負面情緒會影響這兩者的調節,饑餓素升高、瘦素功能減弱,大腦錯誤接受“饑餓信號”,誘發進食行為。

還有上文所提到的多巴胺,它作為獎賞激素,很容易被高油高脂食物刺激分泌,造成吃了就開心的假象。

4. 走出情緒進食的怪圈

在快節奏與高壓力并存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與自己較勁,與他人比較,對過去懊悔,對現在焦慮,對未來擔憂,無窮的負面情緒像潮水一般淹沒理智。于是,食物成了“臨時避風港”。

但這種避風港,不會真正帶來情緒的解決,反而可能在事后讓我們更懊惱、更焦慮—又吃多了、又長胖了、又控制不住了。

所以,不妨:

正視情緒:你不是真的餓了,你只是累了、煩了、想要一點慰藉。

增強身體感知能力:通過冥想、正念進食等方式,重新建立起對“真正饑餓”的識別。

調節激素節律:保持規律作息、適度運動,能降低皮質醇、平衡瘦素與饑餓素。

善待自己:減肥不是對身體的懲罰,而是與身體建立更好的關系。

你不需要完美,也無需戰勝所有情緒。試著理解它、接納它,然后溫柔地告訴自己:“我可以選擇用更好的方式,來照顧當下的自己。”

參考文獻:

[1] Ha O R, Lim SL. The role of emotion in eating behavior and decisions[J]. Frontiers inPsychology, 2023, 14: 1265074.

[2] Sato A F, Darling K E, Ruzicka E B, et al. A biobehavioral examination of emotional eating inadolescents: Evaluating the role of acute cortisol stress reactivity in thecontext of a multi-method assessment of eating in response to stress[J].Appetite, 2023, 184: 106486.

[3] Tiemann A,Ortmann J, Rubo M, et al. The relevance of cardiac and gastric interoceptionfor disordered eating behavior[J].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2025, 13(1):114.

同步發布:https://mp.weixin.qq.com/s/_1ne3e2Cd6ptKcoBih1aRQ

撰文:彭敏敏

排版:魏家俊

核對:RH Chen

團隊簡介

“肥胖信條”成立于2022年8月,專注于傳遞與肥胖、減重相關的健康知識。團隊由國家“雙一流“高校的博/碩士、三甲醫院臨床醫師及營養師等組成,專業涵蓋醫學、營養學、生物學等多個領域。目前,團隊已榮獲各類省級科普創作大賽獎項十余項,入圍中國科協“科普中國-星空計劃”及“科普中國青年之星”優秀科普作品3項,多篇科普類推文入選權威平臺推薦,廣受好評。歡迎關注“肥胖信條”,讓我們攜手揭開肥胖的科學奧秘,共同踏上健康減重的智慧之旅!

來源: 肥胖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