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一定會讓患者獲益嗎?有時候也不一定:
這是位60多歲的大娘,5年來開始出現心慌,剛開始發作十幾分鐘就能自行緩解,然后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去醫院做心電圖,發現是得了一種叫做心房顫動的心律失常。患者在醫生建議下做了心臟射頻消融手術,前前后后花了大幾萬。
一開始效果確實不錯,癥狀果真消失了。可不到1年,患者心慌重新出現,特別是在正常心律和房顫來回變化時,更是心慌的難以忍受。于是,家屬帶著患者做了第2次射頻手術,可患者萬萬沒想到半年后又復發了!患者問醫生這是怎么回事?醫生說這可能是射頻手術時對心肌造成損傷,愈合形成的瘢痕組織所產生的異常電傳導環路導致。
家屬問怎么辦?醫生說要么再做一次手術,要么就藥物治療,把心率控制的慢一點,減輕心慌帶來的不適,然后再口服抗凝藥,預防房顫可能產生的血栓。患者不想再受手術的罪,準備向房顫“投降”,便選擇了藥物治療。可出人意料的是,雖然也偶爾有點心慌,但確實沒有以前那么嚴重了。
這并不是個例,根據數據統計,房顫射頻術后1年復發率約為20%-40%,5年能達到40%-60%。即使是技術十分成熟的心臟支架,也會存在5%-10%再狹窄可能。由此可見,這個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謂的“完美手術”;實際上,在手術的發展史中我們甚至走過更大的“彎路”:
一、闌尾切除術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闌尾被認為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廢棄物”,只會引起闌尾炎給健康添麻煩,以至于傳出國外小孩會常規割掉闌尾的流言。而我們過去更是把切闌尾當成年輕醫生練手的“主戰場”。
但后來卻發現我們“錯怪”闌尾了,闌尾在維持免疫力、調節腸道菌群平衡、促進消化減少便秘等方面都有幫助。如果因為切除造成腸粘連,還會影響胃腸道功能,出現腹痛腹脹、甚至是腸梗阻,嚴重者還得再次手術治療。所以,現在的醫生來了個180°大轉彎,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闌尾能保則保。
二、空腸回腸吻合術
近日國家衛健委發文,禁止將空腸回腸吻合術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療,不僅如此,這種手術在多年前也曾應用于減重,也因為并發癥太多而被淘汰。
這種手術是將人的空腸和回腸吻合,讓食物快速進入大腸排出體外,從而減少了人體對食物的吸收,達到降低血糖、減輕體重的目的。原理看似美好,而且手術也簡單,以至于不少醫院都開展了這種手術,但這種手術不僅沒有充分的臨床試驗驗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反而會導致肝衰竭、營養不良等嚴重并發癥,因此被勒令叫停。
所以,下面這句話可能并不夸張:醫生今天所做的“正確”決定,也許到了明天就會被推翻。醫生的每一次手術都要慎之又慎,真正把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
我是心血管內科張醫生,如果喜歡我的科普文章,就請點贊吧!還可以轉發這篇文章分享給身邊有需要的朋友!關注我還可以看到更多心臟病的健康知識!
來源: 心血管內科張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