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示2025年第一批擬授予植物新品種,廣西自主選育的“騰龍”“紫金”兩個牛油果品種獲授權,填補我國牛油果品種權空白,標志著廣西在牛油果育種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用了69年的時間,這個“洋水果”在廣西完成了落地生根,成為了地道的國產水果,并靠著優秀的品質完成了“逆襲”。

進口品種水土不服

眼下,在龍州縣彬橋鄉彬迎村的果農黃民家自家果園里,一顆顆形似手雷、色澤鮮綠的牛油果正在枝頭隨風搖曳,黃民家正在精心護理這些有著“森林奶油”美譽的果實。2023年,黃民家把果園原來的品種改成了“騰龍”,他對即將到來的收獲季充滿信心。

牛油果又稱油梨,近年來在國內市場迅速風靡。據了解,目前國內有近2萬公頃的牛油果種植面積,其中種植較多的品種是原產自美國的“哈斯”。然而,哈斯牛油果在廣西卻明顯水土不服。

“受海拔、溫濕度、降雨量、降雨時機、土壤等各種因素帶來的綜合影響,‘哈斯’在廣西的種植和生長情況不算理想。”廣西南亞熱帶農業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廣西南亞所”)副研究員湯秀華說。

69年技術攻堅長征

為了培育出適合廣西種植的牛油果品種,廣西開啟了牛油果研究的漫長征程。

從1956年開始,廣西開始研究牛油果。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廣西南亞所科研人員圍繞牛油果引種試種、品種選育、豐產栽培等研究,逐步擴大到廣西各地區試種驗證其適應性,目前該所已收集保存國內外的牛油果育成品種、野生近緣種、選育品系、當地農家種質資源485份,并選育出“紫金”“騰龍”2個早、中熟牛油果新品種。

“1986年、2012年,研究人員分別在牛油果實生苗中發現了兩個優秀的品種,并命名為‘騰龍’和‘紫金’。”湯秀華介紹,2016年至2023年間,其團隊在龍州、扶綏、賓陽等地進行品種區域試驗,經過嚴謹的測產及現場核驗,發現這兩個新品種在豐產時的單株產量為60~75公斤,遠遠超過“哈斯”15公斤的單株產量。

搶占早熟市場先機

作為國內首個躋身植物新品種授權名單的牛油果品種,“騰龍”“紫金”單果大小是進口牛油果的3倍,皮薄肉厚,可食率均超過79%,果皮光滑如釉,比進口牛油果顏值更高。

這兩個以早中熟為特性的牛油果將填補進口“哈斯”產季的空檔。國內牛油果產區普遍于10月底、11月初才開始進入采收季,“紫金”最早7月就能采收,“騰龍”可以延續到9月,新品種的培育有效填補了國內產區缺乏早、中熟品種的空白。

除了“分量重”“成熟早”,“騰龍”“紫金”比進口牛油果更美味。一般情況下,進口牛油果只有五六成熟就開始采摘,然后經過漫長的運輸過程,再到國內進行熟化處理。國產牛油果可以在樹上養到八九成熟再采摘,口感吃起來更綿密。

后續故事如何演繹

從1956年第一株引種苗,到2025年獲得國家品種授權,廣西的牛油果育種走過了69年漫長歲月。通過幾代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選育出屬于廣西的牛油果品種,突破了國內牛油果品種結構單一、產量不穩定、品質參差不齊的瓶頸。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廣西種植的牛油果面積約1300公頃,由于引種的大多是實生種,品質劣、產量低,一直沒有得到規模生產經營。

截至2024年底,“騰龍”“紫金”在崇左、南寧、百色等地推廣種植,累計推廣面積300余公頃。目前,廣西南亞所的研究團隊正在加緊研究適合本地環境的栽培技術,指導果農提升栽培水平,并通過提出高接換種技術方案來提高果園產量、品質,設法解決廣西優良種質不足的現狀,豐富牛油果產業的品種結構,給農民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紫金牛油果長勢良好。 湯秀華/攝

作者 | 廣西科普傳播中心 蔡良佳

來源: 大眾科普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