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和身邊所有一切的關系當中都有早年和父母關系的影子。”
以此作為一個開場,我們簡要地來了解一下,當我們在一段關系中感到憤怒的時候,憤怒的對象究竟是誰?
在嬰兒時期,媽媽沒有很好地關注到孩子的需求,不能接納孩子的“壞情緒”,這個時候的媽媽就是一個“壞媽媽”,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在成長過程中,媽媽一直對孩子持打壓式教育,慢慢地,孩子越來越自卑。
當有人夸獎她,說她的優點的時候,她并不相信,甚至會想“她是不是別有目的?”。而當別人批評她時,她會很敏銳的捕捉這個批評的信息,產生強烈的認同。
情緒崩潰時,對著“他人”歇斯底里的控訴著。其實是在通過這個“他人”控訴曾經那個“壞媽媽”。
她會一直認為“我不值得”“我不被愛”。當她身邊的人對她很好,環境氛圍很幸福時,她會無意識想要破壞這個氛圍,想要逃離、想要離開。
因為從小沒有在媽媽那里獲得認可,沒有被媽媽所接納,會讓我們產生一種不配得感。這個我不值得好的、我不值得被愛的聲音來自早年,我的媽媽告訴我的。她可能沒有直接說出來,但她會用各種方式提醒我,我是糟糕的,我是沒有價值的。沒有被接納的壞情緒并沒有消失,它悄悄藏在了我們的潛意識里,影響著我們。
來源: 小小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