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4 日至 20 日,同濟大學鄉村振興實踐隊的青年學子們帶著解碼鄉村片區發展的熱忱,走進了生機勃勃的大運河街道。這場調研之旅包含了五個采訪節點,每一站都藏著獨特的鄉村故事。從杭南村浸潤著歲月沉香的酒香里,到雙橋村涌動著活力的研學熱潮中,實踐隊的腳步踏過一片土地,便留下一串觀察的印記 —— 他們在古運河千年流淌的脈動與現代產業蓬勃生長的交響里,真切觸摸到了片區協同發展的鮮活實踐。

序章:聽街巷里的 “發展心聲” 與 “幸福日常”

在杭南村開展走訪調研期間,實踐團成員沿村內街巷有序行進,以親切交談的方式與偶遇的村民們開展訪談調研。實踐團成員通過互動交流,向村民詳細了解村莊近年來的發展變遷;村民們亦熱情地向實踐團成員娓娓講述杭南村在時光流轉中發生的諸多溫暖變化。

第一站:品舌尖上的“老底子”與“新滋味”

調研首站,杭南村強村公司職業經理人田妙萍老師帶著實踐隊成員推開釀酒師錢師傅的家門。酒香氤氳中,錢師傅展示著祖傳技藝,“別看這缸小,米好、水好、功夫到,滋味才正!”實踐隊成員仔細觀摩釀酒流程,品嘗了清甜的甜酒釀與醇厚的白酒。

午后,煙火氣轉向非遺傳承人周師傅的紅燒羊肉工坊。周師傅講起大運河邊的老習俗,也道出村里羊肉產業的經營門道,“選材、火候是關鍵,這老味道,也是新產業。”午后的陽光映照著調研團隊專注的臉龐,也為后續的產品包裝設計埋下了伏筆。

第二站:聽“數智水鄉”與“網紅荷塘”的交響

翌日清晨,博士團實踐隊抵達東新村的東野營地。在運河畔的東野咖啡館里,東新村黨委委員李國良指著窗外的古今運河交匯點,描繪著東新村的蝶變:“我們養魚早已邁入智能化時代,AI 技術的應用貫穿了從水質動態監測到精準投喂的全流程,實現了養殖環節的實時可視化管理。”談及未來片區經濟聯動,他眼中閃著光:“游客在片區A村的店消費,到片區B村的店就能享優惠,把客流‘串’起來,抱團才有大發展。”

調研團隊隨后走訪了新宇村大運河農創園。在清水絲綿非遺技藝傳承人沈美麗老師的熱情引領下,二樓的清水絲綿非遺工作室中,一縷縷蠶絲在指尖流轉,靜靜訴說著跨越千年的匠心與智慧。

移步一樓,講解員小俞老師講述的新宇村的故事更令人振奮:“這里曾是‘黑魚村’,污水橫流。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她指向農創園中由無人機拍攝的連片荷塘,“看,這就是我們的‘網紅’轉型路,臭水塘變打卡地。”

第三站:探“甲魚村”的4.0升級路與“片區共富經”

抵達雙橋村,村黨委副書記沈洋杰和強村公司李萍老師首先帶領實踐隊參觀了建設中的研學營地。

在雙橋村的甲魚科普館內,雙橋村黨委書記沈鋒講述道:“我們‘美麗鄉村’建設,已邁進4.0階段。土地流轉是關鍵,超95%的土地流轉率把地整活了,項目也就來了。”

沈鋒書記介紹了村里特色產業小龍蝦垂釣的探索過程。在談到片區化發展時,他舉例說:“各村得相互配合。就像我們搞研學,不同的村根據自己的產業特色承擔了研學的住宿、特色營地、課程基地等不同板塊。這樣大家優勢互補,來研學的學生能玩得更久、體驗充分,產業自然就興旺起來了。”最后,調研團隊與沈鋒書記一同合影留念。

第四站:織就運河畔的“絲路新篇”

調研尾聲,杭信村蠶桑館內,農業職業經理人朱老師帶博士團實踐隊穿梭于時光長廊。

從古老的紡車到現代工藝,余杭絲織業的脈絡清晰可見。一根絲,連起千家萬戶,也織出了運河的文化魂。朱老師講述著村民從手工到機械、從自用到產業的變遷,調研團隊深刻感受到這份“柔軟”產業承載的厚重與新生。

大運河畔的青春答卷,共繪片區“同心圓”

兩天的運河畔行走,在同濟鄉村振興博士團實踐隊心中激蕩起層層思考。運河街道片區的活力,并非各村單打獨斗的偶然,而是頂層設計的擘畫、村民致富的渴望、村兩委的實干、強村公司的擔當,以及那份深植血脈的文化自信共同編織的錦繡。

這里有古法釀造的堅守,有數字漁塘的飛躍,有荷塘月色的詩意轉身,有研學火花的碰撞,更有蠶桑絲線連起的共同記憶。

它啟示著:鄉村的未來,在于讀懂“我們”的力量。片區振興,既要各美其美,更需美美與共。放下“一畝三分地”的思維,以全局視野握指成拳,讓特色產業串珠成鏈,讓文化資源活水長流,方能繪就一幅氣韻生動、共富共享的大美鄉村新畫卷。同濟青年的這次運河之行,正是解碼這把“協同鑰匙”的生動實踐。

來源: 同濟大學鄉村振興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