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是第15個“世界肝炎日”,我國宣傳主題為“社會共治 消除肝炎”,旨在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流行。

全球80%的肝癌與乙肝或丙肝感染相關。而我國肝癌患者占全球新發病例的42%,死亡率高居癌癥第二位。

臨床數據顯示,約80%的肝癌患者確診時已錯過最佳治療期——早期肝癌通過手術等治療,5年生存率可達70%以上;晚期則不足10%。

肝炎****性格各異危害不同

病毒性肝炎家族中的“五兄弟”雖然都以肝臟為靶器官,但傳播途徑和危害程度各不相同。

**甲肝與戊肝:**這對“兄弟”多為急性發病,主要經消化道傳播。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如未洗凈的蔬果、未煮熟的肉類或海產品)可能引發感染。它們一般預后良好,但孕婦、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感染戊肝可能導致急性肝衰竭。

**乙肝與丙肝:**這對“兄弟”最具威脅性。它們主要經血液、母嬰和性接觸傳播。在我國,母嬰傳播是慢性乙肝最常見的傳播途徑。

乙肝和丙肝病程復雜,容易遷延成慢性肝炎,進而發展為肝硬化或肝癌。未經抗病毒治療的慢性乙肝感染者肝硬化年發生率為2%-10%,肝硬化患者肝癌年發生率為3%-6%。

**丁肝:**作為“缺陷性病毒”,它必須依靠乙肝病毒才能生存,因此傳播途徑與乙肝相似。它的出現往往加重乙肝感染者的病情。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肝炎都會表現出明顯癥狀。各型病毒性肝炎急性期可能以疲乏、食欲減退、肝功能異常為主要表現,部分病例出現黃疸,但有些人感染后癥狀輕微甚至無明顯臨床癥狀。

源頭防控,兒童乙肝治療的黃金窗口

在兒童乙肝防治領域,“不用治療、等長大再說”的誤區仍在影響部分家長決策。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兒科肝病中心顧問張鴻飛教授指出:兒童乙肝若不及時干預,病毒庫會在體內持續累積。

“這些并非血液中的游離病毒,而是與肝臟細胞整合的病毒片段,恰恰是誘發肝癌的‘元兇’?!睆堷欙w教授強調。

與成人相比,兒童乙肝治療具有明顯優勢。年齡越小,病毒庫越小,治療難度越低。臨床數據顯示,3歲前接受治療的效果優于3-5歲,3-5歲又優于5-7歲。

“早治療意味著花錢少、受罪少、效果好,這是經過臨床驗證的結論?!睆堷欙w教授表示。

消除肝炎的三道防線

抗擊乙肝需建立三大“防護盾”:

“源頭防控盾”——切斷病毒傳播鏈。新生兒實施 “0-1-6”免疫程序:出生后24小時內接種首針乙肝疫苗,1月齡時接種第二針,6月齡時接種第三針。

乙肝孕婦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抗病毒治療,新生兒12小時內注射疫苗+免疫球蛋白,阻斷率超95%。避免共用牙刷、剃須刀,確保醫療器械嚴格消毒,減少血液傳播風險。

“全程管理盾”——抑制病毒、保護肝臟。符合治療指征的感染者應盡早啟動規范的抗病毒治療。中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建議:30歲以上或有乙肝肝硬化/肝癌家族史的血清HBV DNA陽性者,無論ALT水平高低,都建議抗病毒治療。

“按照目前的抗病毒指征,基本上近95%的感染者都應該接受治療?!笔锥坚t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副院長胡中杰教授表示。同時要遠離酒精、黃曲霉素(霉變食物)和高脂飲食。

“早篩預警盾”——抓住早期干預窗口。乙肝攜帶者、有肝癌家族史、肝硬化患者等高危人群應每半年做一次“肝臟超聲+甲胎蛋白(AFP)”檢測。

破除誤區,科學認知消除歧視

在乙肝防治方面,公眾仍存在諸多認知誤區。74%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擔心會把疾病傳染給家人,這種心理負擔成為治療障礙。

胡中杰教授明確澄清:“乙肝病毒主要通過血液、性接觸和母嬰傳播,日常接觸如共用餐具、擁抱、握手等不會傳播乙肝病毒。”

另一個常見誤區是“無癥狀就沒必要治療”。胡中杰教授強調:“符合治療適應證的患者,應盡早啟動規范的抗病毒治療,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抑制乙肝病毒復制,延緩和減少肝硬化、肝癌的發生,還有助于降低潛在的治療成本。”

抗擊乙肝是場“持久戰”,需要家庭關愛支持感染者堅持長期規范治療。唯有全社會共同行動,才能有效阻斷肝炎向肝癌的無聲演變。

來源: 科普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