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高考中,英語全國一卷閱讀題介紹了中國科研團隊發現的“煮沸自來水后過濾可去除84%微塑料”方案,讓人們再次聚焦微塑料污染。
近些年,微塑料成為新聞中的高頻詞,看得人心惶惶不安。“全球平均每人每周吃掉的塑料量相當于一張銀行卡”“荷蘭學者在人類血液中檢出塑料微粒”“從胎盤中發現微塑料存在”……微塑料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這些看不見的塑料碎片正沿著食物鏈逆向入侵。
搜索“微塑料”新聞,看得人心惶惶
來源|某瀏覽器截圖
當你擰開一瓶礦泉水解渴時,24萬個塑料微粒正在躍躍欲試,而它們的納米級兄弟,早已準備好穿越你的腸壁內臟,開啟一場說走就走的血液之旅。
而中國科研團隊用煮沸并過濾這一簡單易行的方法避免了微塑料在體內“開派對”。你可能會懷疑,這么簡單怎么可能過濾得了微塑料?那我買的幾千塊錢的納米濾膜凈水器算什么?別急,讓我們先來了解下這個方案的原理,再下定論。
煮沸過濾:價值五毛的“微塑料捕手”
2024年2月,廣州醫科大學李戰軍教授和暨南大學環境學院曾永平教授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環境科學與技術快報》)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為全球飲水安全提供了廉價高效的解決方案。他們發現:把自來水煮沸5分鐘再用咖啡濾紙過濾,微塑料去除率竟達84%-90%。
來源|論文《Drinking Boiled Tap Water Reduces Human Intake of Nanoplastics and Microplastics》
其背后的科學原理就是微塑料與水垢的共沉降效應,具體步驟如下:
1.結晶陷阱:硬水中的鈣鎂離子在沸騰時生成碳酸鈣(CaCO?)和氫氧化鎂(Mg(OH)?)結晶,如同微型磁鐵吸附微塑料顆粒;
2.抱團沉降:高溫增加塑料微粒碰撞頻率,讓結晶與微塑料“緊緊相擁”變大變重,重力沉降加速;
3.甕中捉鱉:形成的復合沉淀被濾紙輕松攔截,上清液微塑料濃度銳減6倍,從30顆粒/μL降至4.8顆粒/μL。
實驗中減少的微塑料其實并未真正消失,它們只是轉移到了沉淀的水垢中。所以,只需用濾紙或紗布過濾掉這些沉淀,即可獲得更潔凈的飲用水。
這個方案最妙的是因地制宜的智慧生活,微塑料去除效果因水質硬度而異,在硬水區的朋友們反而“因禍得福”:
·華北硬水區(300mg/L碳酸鈣):去除率90%,水垢多反而成優勢;
·南方軟水區(<60mg/L):仍能清除25%微塑料;
·印度德里(硬度220mg/L):數百萬低收入家庭可零成本提升飲水安全。
研究團隊估算了全球67個地區的微塑料暴露量,發現飲用開水者攝入的塑料微粒比直飲自來水者少2-5倍。
來源|論文《Drinking Boiled Tap Water Reduces Human Intake of Nanoplastics and Microplastics》
水壺底部的白色水垢,曾是令人嫌棄的存在,如今卻成為捕獲塑料微粒的功臣。
技術擂臺賽:煮沸過濾的平民智慧
當煮沸過濾法走上微塑料清除擂臺,其他技術紛紛感到壓力:
·納米濾膜技術:可去除小至0.001μm的顆粒,效率高達99%,但安裝成本同樣高達$200-$1000,安裝費都夠買2000個燒水壺。且需定期更換濾芯,又是一次成本。
納濾膜凈水器
來源|百度百科
·活性炭吸附:對付有機污染物是高手,如:水中重金屬、氯氣、農藥、泥沙等雜質。面對納米塑料卻像個“漏勺”,捕獲率不足40%,更換周期短(小編家購買的濾水壺159元,一個濾芯30元,約一個月更換一次濾芯,濾水都舍不得浪費,嗚嗚~)
活性炭過濾水壺和濾芯
來源|某購物網站
·生物降解技術:利用工程菌分解塑料,尚處實驗室階段,存在生態風險,可能造出更難纏的“超級塑料菌”。
煮沸法在簡易性、成本和普適性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此法堪稱“三重福利”:幾乎零設備成本(只需鍋和濾紙),順便消滅水中病菌、寄生蟲卵,還完美契合亞洲喝開水的傳統。注意:此法主要針對微米級塑料,納米級塑料需結合其他技術。若發現沉淀物異常增多,建議送檢水質。
但它也有局限性:主要對直徑小于5毫米的微米級塑料有效,對更小的納米塑料(直徑小于千分之一毫米)捕獲能力有限。所以,根本的解決之道,在于掐斷塑料入侵的源頭:
1.拒絕塑料誘惑:自帶不銹鋼杯買咖啡,讓一次性杯子“失業”;
2.識破微珠陷阱:查看洗護品成分表,對“聚乙烯”“聚丙烯”說不;
3.升級廚房裝備:用玻璃罐存食物,別讓塑料繼續“擁抱”你的午餐;
4.做個回收偵探:將干凈塑料投入可回收箱,油污塑料則歸為其他垃圾。
科學研究尚未充分證實微塑料對人體具有明確的危害性。許多研究還在進行中,尚未得出明確的結論,但也沒什么好處。與其焦慮身體里流動多少塑料,不如從燒開一壺水開始,讓廚房成為你對抗塑料污染的第一道防線。
審稿專家:張嬋,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院長助理、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
來源: 蝌蚪五線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