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之根源、傳播之資源、強國之能源
科普,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其生命力蓬勃,智慧之光璀璨,蓋因深植于華夏文明的豐厚沃土,汲取著生生不息的“三源”活水。一源:民心沃土——科普創作之根源;二源:銘文載道——科普傳播之資源;三源:明智興邦——科普強國之能源;人民追求是創作根源、華夏文化是傳播資源、眾智是強國能源,此“三源”,乃科普事業立足之根、傳播之脈、強盛之魂。
一源:民心沃土——科普創作之根源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永遠是科普創作最深厚、最鮮活的根源。這片沃土,孕育著無窮的創造力與真實的需求。民生關切即選題之源: 從一日三餐的食品安全、四季更迭的疾病預防,到居家環境的健康守護、突發事件的應急避險,民眾日常生活的點滴疑問與深切期盼,正是科普選題取之不盡的寶藏。科普人唯有俯身傾聽、扎根生活,才能捕捉到時代跳動的脈搏,創作出“接地氣”、“冒熱氣”的作品。實踐智慧即靈感之泉: 民間蘊藏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樸素智慧。老農對物候的精準把握,工匠對材料的巧妙運用,主婦對生活的精打細算……這些源于實踐的“土辦法”、“巧心思”,經過科學的提煉與升華,往往能成為科普創作的閃光點,使科學知識更易被理解和接受。美好向往即動力之本: 人民對健康長壽的追求、對綠水青山的渴望、對科技便利的期待、對精神富足的向往,是驅動科普人不斷探索、持續創新的根本動力。科普的終極目標,正是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提升全民科學素質,讓科學之光照亮通往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因此,民心所向,民之所需,永遠是科普創作靈感不竭的源頭活水。
二源:銘文載道——科普傳播之資源
五千年華夏文明積淀的厚重文化,是科普傳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銘文”所載之“道”,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連接古今、啟迪未來的智慧橋梁。典籍智慧可古為今用: 《黃帝內經》的養生哲學、《天工開物》的工藝精髓、《本草綱目》的博物精神、《夢溪筆談》的觀察思辨……這些典籍中蘊含的科學思想、技術萌芽和人文關懷,經過現代科學的詮釋與轉化,能夠成為科普傳播的獨特素材,賦予現代科學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認同感。傳統技藝蘊含科學之理: 古老的二十四節氣精準對應天文地理,傳統建筑蘊含精妙的力學與生態智慧,中醫經絡學說體現著獨特的系統觀……將這些浸潤著先人智慧的傳統技藝、習俗、觀念,用現代科學語言進行解讀和驗證,既能展現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又能讓科學原理在熟悉的語境中深入人心。文化符號增強傳播共鳴: 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成語寓言、詩詞歌賦……這些深入民族骨髓的文化符號和表達方式,是進行科普傳播的絕佳載體。將抽象的科學概念融入生動的故事、形象的比喻、優美的詩句中,能有效降低理解門檻,引發情感共鳴,實現科學精神與文化基因的深度融合。故而,華夏文明的浩瀚典籍與智慧結晶,永遠是科普人厚植文化自信、創新傳播形式的不竭資源。
三源:明智興邦——科普強國之能源
從古至今,人(群體智慧)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力量。古代先賢的哲思、近代仁人志士的探索、現代科技工作者的攻堅、乃至方興未艾的數字智能,匯聚成推動民族復興的磅礴智慧能源。科普,正是點燃、傳遞和匯聚這股能源的關鍵樞紐。汲取歷史智慧,筑牢思想根基: 孔子“知之為知之”的求真精神,墨子對光學力學的實踐探索,張衡、祖沖之等古代科學家的卓越成就……這些先賢的智慧啟示我們,科學精神的培育源遠流長。科普有責任傳承這份精神遺產,筑牢全民科學思維的基礎。傳承近代探索,激發創新勇氣: 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為“科學救國”上下求索,引進西學、興辦教育、傳播新知。他們的奮斗精神與強國夢想,是激勵當代科普人勇擔使命、攻堅克難的精神動力。科普要講好這些故事,點燃科技報國的熱情。凝聚現代眾智,賦能創新發展: 現代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科普的核心任務之一,是將他們的前沿發現、創新成果,轉化為公眾可理解、可參與的知識與能力,營造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為科技強國建設提供廣泛的社會基礎和創新沃土。擁抱數字智能,開拓未來疆域: “數字人”、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術,正在重塑科普的形態與邊界。它們不僅是科普的新工具、新平臺(如AI科普助手、虛擬實驗室),更是科普的新內容、新課題(如數據安全、算法倫理)。科普必須主動擁抱這一變革,利用數字智能拓展傳播廣度、深度與效度,并引導公眾理性認識、善用技術。因此,從古圣先賢到當代英才再到數字智能,匯聚眾智、啟迪明智,永遠是科普服務國家發展、賦能民族復興的磅礴能源。
民心沃土,深植科普創作之根;銘文載道,豐盈科普傳播之脈;明智興邦,匯聚科普強國之能。這“三源”之水,交融激蕩,滋養著中國科普事業的參天大樹。唯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的沃土,不斷汲取五千年文明的養分,并善于凝聚古今眾智、駕馭時代浪潮,科普才能真正發揮其“提升科學素質、培育創新文化、服務國家發展、促進人類進步”的核心價值,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中,貢獻不竭的科普智慧之光與前行之力!愿“三源”長潤,科普長青!
【參考文獻】
[1]王立祥、劉中民,我國生命健康文化體系建設思考,《疑難病雜志》 CAS 2021年第10期973-976,Chinese Journal of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Cases
[2]王立祥、劉中民,中國化人民生命健康科普體系的建立,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 2022年10月第34卷第10期 Chin Crit Care Med,October 2022,Vol.34,No.10
[3]王立祥,孟憲勵,蘇婧.中華精準健康傳播專家共識指南.中國研究型醫院,2018,5(4):39-42.D0I:10.19450/j.cnki.jcrh.2018.04.009.
[4] 王立祥.堅定紅色發展綠色弘揚本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EB/0].http://heory.people.com.cn/n1/2019/1225/o40531-31521258.html,201942-25.
[5]王立祥.譜寫生命健康時代“心”華章.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9,31(8):923-927.D01: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9.08.001.
[6]王立祥,新時期生命健康科普建設,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2021,36(24) : 8-9. DOI: 10.3760/cma.j.issn.1000-8039.2021.24.108
作者簡介:
王立祥
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健康科普專家、獲醫學科學家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終身榮譽稱號。兼任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第十屆主委、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蘇學專委會主委、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健康文化委員會主委、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心肺復蘇專業委員會主委、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秘書長、北京醫學會災難醫學與心肺復蘇分會創始主委等職務。
來源: 王立祥論科普“三源”長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