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氣道梗阻超過4分鐘即可導致腦損傷,10分鐘以上存活率極低。海姆立克法(腹部沖擊法)是現場急救最有效手段。
一、哪些情況需要立即使用?
當發生完全性氣道梗阻時,患者出現以下特征:
- 無法說話、咳嗽或呼吸(最核心指征)
- 雙手掐住自己頸部(國際通用求救手勢)
- 面色發紺(嘴唇、指甲呈青紫色)
- 意識迅速喪失
> 注意:若患者能咳嗽或發聲,表明氣道未完全阻塞,應鼓勵繼續咳嗽排出異物。
二、操作步驟(清醒成人/兒童)
1. 站位:立于患者身后,雙腳前后分開保持穩定
2. 定位:雙手環抱患者腰部,一手握拳,拳眼向內置于肚臍上方兩橫指處(避開胸骨和肋骨下緣)
3. 沖擊:另一手包住拳頭,快速向內上方用力沖擊腹部,持續6-10次
4. 循環:檢查異物是否排出,如未解除則重復沖擊
操作要點:
- 每次沖擊需單獨、有力(非連續按壓)
- 沖擊方向:向膈肌方向施壓,迫使肺內氣體沖出異物
- 孕婦/肥胖者:沖擊部位改為胸骨下半段(同CPR按壓位)
三、特殊人群操作差異
嬰兒(<1歲)1. 面部朝下趴在前臂,頭低于胸
2. 用掌根拍擊背部5次(兩肩胛骨之間)
3. 翻轉仰臥,兩指快速按壓胸骨中部5次
昏迷者: 立即平臥,騎跨于患者大腿,用掌根實施腹部沖擊(位置同清醒者)
自救:握拳頂住上腹部,靠在椅背桌沿快速向上擠壓
四、必須避免的致命錯誤
1. 拍背:可能使異物更深卡入氣道(僅用于嬰兒背部拍擊法)
2. 用手指掏取:非可視異物盲目掏取易推入更深
3. 喂水:液體可能加重氣道阻塞
4. 延誤呼救:立即啟動急救系統(邊操作邊呼叫120)
五、急救后處理
- 異物排出:
立即檢查口腔,清除可見異物;
即使恢復呼吸也需就醫,可能存在氣管損傷
- 患者昏迷:
停止沖擊,開始心肺復蘇(CPR)
每次開放氣道時檢查口腔有無異物
> 重要原則:所有接受過海姆立克急救者,均需到醫院檢查是否殘留碎片或發生內臟損傷。
六、關鍵預防措施
1. 進食時勿大笑、奔跑或躺臥
2. 將食物切成小塊(尤其老人和兒童)
3. 避免給5歲以下兒童喂食整粒堅果、果凍、帶核水果
4. 糾正口中含物時說話的習慣
數據警示:我國每年超過3000名兒童因氣道異物窒息死亡,其中78%發生在家庭環境中。掌握正確的海姆立克手法,是挽救生命的必備技能。
來源: 山西白求恩醫院重癥醫學科 上官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