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教育公平,激發(fā)學生對科學與民族文化的興趣,助力課本知識轉化為實踐認知,7月22日-26日,琿春市科學技術館聯合北京科技大學講師團隊,為琿春學子帶來為期五天的暑期科普體驗活動。
北京科技大學SPQ科研科普實踐團到琿春市科學技術館,為琿春學子打造了為期五天的暑期科普課堂。從物理到材料,從文化到數學再到基因,多領域知識精彩呈現。接下來,讓我們詳細了解每天的課堂內容。
科普調研與初探(7月22日):活動首日以試講開啟,講師團隊開展試講與重點幫扶計劃,以對當地科普情況調研,了解同學們在科學學習中的困惑與對實踐活動的需求,調查發(fā)現基層學生科學實踐機會普遍不足。結合調研結果,對后期課堂內容修改調整,為次日課程優(yōu)化提供實踐參考。
核心課程深化講解(7月23日,潘科辰、劉子源老師):基于7月22日的調研反饋和初探效果,團隊對課程內容進行針對性調整。物理探索:圍繞力、熱、光、電、聲五大板塊,通過階梯式引導讓同學們在實踐中深入解鎖物理奧秘,強化對生活中物理應用的認知;材料科普:詳細講解金屬、高分子及復合材料的特性與實際應用場景,科普材料學未來導向。
文化中的科學(7月24日,邱纖雯老師):從朝鮮族建筑的氣候適應智慧、打糕制作的物理變化到米酒發(fā)酵的生物原理,搭配美食體驗,讓文化與科學深度融合。
數學之美(7月25日,姜澤陽老師):結合科學家故事與趣味案例,引導同學們發(fā)現數學的實用價值,培養(yǎng)邏輯與創(chuàng)新思維。
基因探索(7月26日,丁佳樂老師):講解基因結構、遺傳規(guī)律及技術在醫(yī)療、農業(yè)的應用,通過視頻與討論讓同學們深入了解生命科學前沿。
講師帶領同學們分組體驗各展區(qū)。在光影展廳,通過頻閃轉盤、鏡面立方體等展品理解光學原理;在電磁展區(qū),操作旋轉銀蛋、電磁加速器等感受電磁力的奇妙;在未來科技區(qū),與智能機器、機器人互動,感受科技與未來的碰撞,讓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具象化。
此次活動以打破基層實踐資源短缺、縮小教育差距為出發(fā)點。首日調研精準把握學生所需,借助**“初探-優(yōu)化-再講解”的模式,讓知識傳授更契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這五天里,同學們不僅系統地學到了科學知識,還在“調研-體驗-深化”**的過程中,增強了科學思維和動手能力,科學探索的熱情被充分點燃。
本次活動還吸引了當地電視臺的關注與報道,進一步擴大了活動的影響力,讓更多人了解到科普教育對于基層學生的重要性。
未來,琿春市科學技術館會繼續(xù)發(fā)揮科普主陣地的作用,為青少年搭建起實踐的橋梁。同時,我們也熱忱歡迎北京科技大學實踐團能再次蒞臨,為琿春的青少年帶來更多優(yōu)質的科普資源,助力他們在科學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編輯:朱敏
初審:欒雪 復審:郭春濤 終審:金英學
來源: 琿春市科學技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