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只來客

6月10日,五只被撿到的黃鼬幼崽被送到紅山森林動物園。五只巴掌大的小生命緊緊依偎在一起,蜷縮在紙箱的角落里。

小家伙們渾身沾滿泥漿,原本應該蓬松的毛發被污水浸透,一綹一綹地黏在身上,看起來就像五團臟兮兮的小毛球。它們時不時發出微弱的"吱吱"聲,最令人揪心的是,它們的眼睛都還沒完全睜開,粉嫩的小爪子無助地抓著空氣。

我們小心翼翼地將它們帶回救助中心后,立即展開了救助工作。輪流為五只幼崽做了全面體檢,檢查外傷、評估發育狀況。令人欣慰的是,雖然它們都略顯虛弱,但各項指標都在正常范圍內。

量身定制“米其林”菜單

它們的體重普遍偏輕,毛發稀疏柔軟,體型嬌小玲瓏,行動時還帶著幼崽特有的笨拙感,考慮到幼年黃鼬體溫調節能力較弱,我們立即啟動了保溫程序。

在恒溫保育箱里,我們鋪上柔軟的毛巾,模擬母體的溫暖。起初,小家伙們還有些膽怯,緊緊依偎在一起。但沒過多久,它們就開始試探性地爬動,用小爪子扒拉毛巾,甚至互相打鬧起來。

待它們的體溫穩定回升至正常范圍后,開始進行初次喂食。我們用特制的迷你喂食裝置——將針管連接上柔軟的硅膠細管,管內含有溫鹽水。當濕潤溫暖的硅膠管輕輕觸碰幼崽嘴角時,它們的粉嫩小舌頭快速卷住管口,開始有節奏地吮吸起來。接下來的72小時是關鍵觀察期,我們會輪流照看,記錄每次進食量、排便頻率與性狀(觀察它們的顏色、質地)、體重變化、活動狀態以及是否存在異常行為。

(小日齡黃鼬補水)

在確認幼崽們生理狀況以及消化能力穩定后,根據每只黃鼬幼崽的體重變化和生長發育需求,以及是否達到吃肉標準,制定了定制化營養補給方案,確保它們的消化系統能夠逐步適應食物變化,同時滿足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

初期我們根據每只幼崽的進食積極性調整喂食頻率和劑量。待幼崽體重穩步增長、排便正常后,我們開始引入高營養、易消化的動物內臟碎肉;隨著幼崽的咀嚼能力增強,為豐富其營養來源,我們在肉泥中逐步摻入細碎的肌肉和軟骨;后期,我們提供帶毛的食物,并將肉塊絞碎,調制至適宜稠度。

在幼崽進入快速生長期過度到正常階段,開始添加適量硬骨以促進牙齒發育。經過一個月的階梯式喂養,幼崽們的體重增長率、肌肉發育度、牙齒健康狀態均達到黃鼬的正常水平。

敞開的門

之后又繼續飼養了一段時間之后,小黃鼬漸漸長大了,它們的體型日漸豐盈,原本纖細的四肢如今已能穩健地支撐起矯健的身軀;柔軟的絨毛褪去,換上了一身油亮順滑的皮毛,在陽光下泛著健康的光澤。

它們的眼神中褪去了稚嫩,取而代之的是野生動物特有的機敏與從容。面對新鮮事物時,不再驚慌失措地躲藏,而是會謹慎地觀察、試探;遇到困難時,也不再單純依賴人類的幫助,而是會運用日漸豐富的經驗來解決問題。我們欣慰地發現,它們開始展現出獨立判斷的能力——知道什么時候該謹慎退避,什么時候可以勇敢嘗試。

于是,我們嘗試把門開了一個小口,給予它一個可以自由進出的機會。它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丈量世界。是留在安全的巢穴中,還是外出探索未知?是選擇熟悉的路徑,還是嘗試新的路線?

望著又一次銜著樹葉歸來的五小只,門上的監控器靜靜記錄著它們的外出與歸來——這不是循環,而是螺旋上升的成長。

這里是港灣,會給予它們成長需要的支持,自由是給它們的選擇,如果哪天誰出去不回來了, 說明找到了更美好廣闊的天地,不回來挺好。

來源: 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