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不止“好動”,這些癥狀更需警惕

多動癥=調皮搗蛋?

很多家長和老師對多動癥的認知還停留在 “上躥下跳、大喊大叫”,但臨床數據顯示,約 40% 的多動癥孩子屬于 “注意力缺陷為主型”,他們不吵不鬧,卻像小易一樣被 “慢” 和 “散” 困住:

做事拖沓:吃飯、穿衣等日常活動耗時是同齡人的 2-3 倍;

分心成癮:寫作業時會突然關注鉛筆盒的圖案、窗外的聲音,甚至自己的呼吸;

完成困難:考試總剩下半張卷,不是不會做,而是 “看不完題、記不住步驟”;

丟三落四:作業本、水杯、紅領巾天天忘,書包永遠像 “雜貨鋪”。

“慢”出來的成長陷阱

這類孩子常被貼上 “懶”“磨蹭”“不認真” 的標簽,實則暗藏多重危機:

學習受挫:因無法完成作業和考試,成績長期落后,逐漸喪失學習信心;

社交困難:同伴覺得 “他太慢了,不想等他”,容易被孤立;

親子矛盾:家長常因 “催不動” 發火,孩子則覺得 “我已經很努力了”,陷入 “越催越慢” 的惡性循環。

制定個性化方案:

行為訓練:用 “番茄鐘分段法”,從 5 分鐘專注開始,完成后獎勵貼紙,逐步延長專注時長;

家庭配合:家長減少催促,改用可視化時間表(如 17:30-18:00 吃飯,19:00-19:30 寫作業”),讓孩子對任務有清晰預期;

專業支持:通過感統訓練提升身體協調性,結合注意力訓練軟件強化專注能力。

“這類孩子不是‘故意慢’,而是大腦的‘注意力開關’出了問題。”“3-12 歲是干預黃金期,早發現、用對方法,80% 的孩子能顯著改善。”

3個信號提示“注意力警報”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情況,建議盡早評估:

- 做事時,目光游離次數超過每分鐘3 次;- 日常活動(如吃飯、穿衣)耗時明顯長于同齡孩子;- 半年內被老師3 次以上投訴 “無法完成課堂任務”。

每個‘墨跡大王’的背后,都可能藏著未被理解的注意力困境。看見他們的‘慢’,才能幫他們更快地成長。

來源: 成都西南兒童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