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您快看看吧,我爸是不是得了精神病?” 在精神科診室里,50 多歲的張先生帶著 76 歲的父親焦急地說。他口中的張大爺坐在椅子上,眼神有些茫然,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衣角,時不時抬頭望向窗外,嘴里喃喃著:“老李在樓下等我呢,我們約好去下棋……”

張先生無奈地解釋,父親這五年變化太大了:最早是記性變差,買菜忘付錢、出門忘帶鑰匙是常事;后來發展到記不住子女的名字,甚至認不出回家的路,近一年更是頻繁說窗外有 “老戰友” 叫他,半夜也要往外跑,家人輪流看護,累得身心俱疲,實在沒辦法才想到來精神科看看。

其實,張大爺的情況并非 “精神病”,而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典型表現。這種疾病正像一位悄然降臨的 “橡皮擦”,慢慢擦去患者的記憶、認知與自我,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挑戰。據統計,我國目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已超千萬,且隨著年齡增長,患病率顯著上升。了解這種疾病的成因、癥狀、治療及照護知識,是每個家庭應對老齡化的重要課題。

一、疾病根源:并非單純 “老糊涂”,而是大腦的器質性病變

阿爾茨海默病的本質是大腦神經細胞的進行性損傷與死亡,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確,但醫學界普遍認為是遺傳、環境與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 不可抗拒的生理變化
在患者大腦中,存在兩種典型的病理特征:β 淀粉樣蛋白異常沉積形成的 “老年斑”,以及 tau 蛋白過度磷酸化纏繞成的 “神經纖維纏結”。這些物質會像 “毒素” 一樣破壞神經細胞間的信號傳遞,導致大腦海馬體(負責記憶的核心區域)等部位逐漸萎縮。隨著神經細胞大量死亡,大腦功能從局部衰退擴展到整體崩潰,這也是患者從 “忘事” 到失去生活能力的根本原因。

2. 風險因素的疊加效應

年齡是最顯著的風險因素:65 歲后患病率每 5 年翻一番,85 歲以上人群患病率可達 30% 以上。

遺傳因素:攜帶 APOE ε4 基因者患病風險是普通人的 3-4 倍,家族中有患病成員的人需更早警惕。

可控因素: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 “代謝綜合征” 會損傷腦血管,加速大腦老化;長期吸煙、酗酒、缺乏運動、孤獨獨居等生活方式也會增加患病概率。

值得注意的是,阿爾茨海默病并非正常衰老的必然結果,它是一種疾病 —— 就像心臟會生病一樣,大腦也可能因病理變化而 “失靈”。

二、癥狀進展:從 “忘帶鑰匙” 到失去自我的三階段演變

阿爾茨海默病的癥狀發展具有漸進性,從最初的輕微記憶問題到最終的全面衰退,通常可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表現與照護需求各不相同。

1. 早期(疾病潛伏與輕度衰退期)
此階段持續 2-4 年,核心表現是 “近事遺忘”:剛說過的話轉頭就忘,反復詢問同一問題,買菜時忘記付錢或拿東西,記不住新認識的人名字。患者可能出現情緒波動,比如因忘記事情而煩躁、易怒,或因擔心自己 “變笨” 而回避社交。部分人會出現判斷力下降,比如買東西時花錯錢,或把東西放錯地方(如把鑰匙放進冰箱)。

但此時患者的遠期記憶(如童年往事)仍相對清晰,生活基本能自理,很多人會被誤認為 “老糊涂” 而延誤干預。

2. 中期(中度衰退期)
病程進入 3-10 年,癥狀逐漸明顯且不可忽視:

記憶障礙加重:不僅記不住近期事,連結婚紀念日、子女姓名等遠期記憶也開始模糊,甚至認不出朝夕相處的家人。

認知功能全面下降:語言表達困難,想說 “杯子” 卻叫不出名字,說話顛三倒四;出門后找不到回家的路,哪怕是住了幾十年的小區;無法完成簡單計算,甚至分不清 “昨天” 和 “明天”。

行為與精神異常:可能出現晝夜顛倒(白天嗜睡、晚上吵鬧)、無目的徘徊、重復做一個動作(如反復開關門);部分患者會產生幻覺,比如懷疑家人偷東西、認為有人要害自己,甚至出現打罵行為。

生活自理能力退化:穿衣時分不清正反面,吃飯需要喂,洗澡時不知如何調節水溫,大小便可能失禁。

3. 晚期(重度衰退期)
病程可達 8-12 年,患者完全失去自我:大腦功能嚴重衰竭,無法說話、無法吞咽,臥床不起,肢體僵硬;對外界刺激無反應,親人的呼喚也無法引起回應;因長期臥床,容易引發肺炎、壓瘡、尿路感染等并發癥,最終因器官衰竭離世。

三、治療現狀:無法根治,但能延緩進展

目前阿爾茨海默病尚無根治方法,但早發現、早干預能顯著延緩病程,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1. 藥物治療:對癥緩解癥狀

膽堿酯酶抑制劑(如多奈哌齊、卡巴拉汀):適用于輕中度患者,通過提高大腦中乙酰膽堿(一種參與記憶傳遞的神經遞質)的濃度,改善記憶力和認知功能,部分患者用藥后可延緩衰退速度。

NMDA 受體拮抗劑(如美金剛):用于中重度患者,能調節大腦中谷氨酸的活性,減少神經細胞損傷,緩解躁動、攻擊等精神癥狀。

輔助用藥:針對焦慮、抑郁、失眠等癥狀,醫生可能會開具抗抑郁藥、鎮靜催眠藥,但需嚴格遵醫囑使用,避免藥物副作用加重認知障礙。

2. 非藥物干預:維持功能與生活質量

認知訓練:通過玩拼圖、記單詞、回憶往事等活動,幫助患者保持現有認知能力,比如家人可一起翻看老照片,引導患者講述過去的故事。

物理鍛煉:散步、太極拳等輕度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大腦供氧,同時減少躁動情緒。

感官刺激:音樂療法(播放患者年輕時喜歡的歌曲)、嗅覺刺激(聞熟悉的食物香味)等,能喚醒患者的情感記憶,緩解孤獨感。

需要強調的是,藥物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且無法逆轉已發生的腦損傷,切勿輕信 “根治偏方”,以免延誤治療。

四、家人照護:用耐心與智慧守護 “迷路的親人”

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而言,家人的照護質量直接決定其生活質量。這是一場漫長的 “持久戰”,需要科學方法與心理韌性的雙重支撐。

1. 安全第一:為患者筑起 “防護網”
患者因認知障礙容易發生意外,家庭環境改造和安全管理是照護的基礎:

居家環境優化:移除客廳、走廊的障礙物(如電線、雜物),地面鋪防滑墊,浴室安裝扶手和呼叫鈴;將熱水壺、刀具、藥品等危險品放在上鎖的柜子里;門窗安裝防走失鎖(如需鑰匙才能從外部打開),陽臺加裝護欄。

防走失措施:給患者佩戴含家庭聯系方式的手環、胸牌或 GPS 定位器;制作 “緊急聯系卡”,寫明患者姓名、疾病、家屬電話,放在其口袋里;外出時全程陪同,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必要時使用防走失牽引繩。

日常安全細節:電源插座安裝保護蓋,煤氣灶加裝自動熄火裝置;患者獨自在家時,避免反鎖房門;夜間留一盞小夜燈,減少因黑暗引發的恐懼和磕碰。

2. 生活照護:用規律與細節傳遞關愛
患者的生活能力會逐漸退化,家人需從 “協助” 到 “替代”,但過程中要盡量保留其自主性:

建立規律作息:固定起床、吃飯、睡覺時間,形成生物鐘。比如每天早上 7 點起床、8 點吃早餐,避免晝夜顛倒。 meal 時間可播放輕音樂,營造輕松氛圍。

飲食管理:選擇低鹽、低脂、高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魚類、全谷物;食物切成小塊或打成泥,避免嗆咳(中晚期患者可能出現吞咽困難);鼓勵患者自己動手吃,哪怕弄臟衣服也沒關系,可準備圍兜和濕巾隨時清理。

個人衛生維護:每天協助患者刷牙、洗臉,每周洗澡 1-2 次(水溫控制在 38℃左右,避免燙傷);頭發、指甲定期修剪,保持整潔。對拒絕洗澡的患者,可通過 “我們一起洗個澡涼快一下” 等引導,而非強迫。

大小便護理:早期可定時提醒上廁所(如每 2 小時一次);中期使用成人紙尿褲時,要勤更換,避免皮膚發紅、感染;男性患者可使用便壺,女性患者可準備坐便器,放置在床邊方便取用。

3. 溝通技巧:用 “簡單” 與 “共情” 架起橋梁
患者因語言能力下降,容易產生挫敗感,家人的溝通方式直接影響其情緒:

說話 “慢半拍”:語速放緩,句子簡短,一次只說一件事,比如不說 “你把外套穿上,我們去公園”,而是先說 “穿外套”,等患者完成后再說 “去公園”。

多用 “選擇題” 而非 “問答題”:問 “你想喝牛奶還是開水?” 比 “你想喝什么?” 更易讓患者回應,避免因答不上來而焦慮。

避免糾正與爭執:患者可能會說 “今天是過年”(其實不是),此時無需反駁,可順著說 “是啊,我們一起吃點好吃的”,爭執只會讓雙方都疲憊。

非語言溝通更重要:多微笑、握手、輕拍肩膀,肢體接觸能傳遞安全感;當患者情緒激動時,保持眼神交流,輕聲說 “我在這里陪你”,比講道理更有效。

4. 行為與情緒管理:理解 “異常” 背后的需求
患者的躁動、幻覺等行為并非 “故意搗亂”,而是疾病導致的大腦功能紊亂,家人需學會解讀行為背后的原因:

應對夜間吵鬧:若患者半夜起床徘徊,可輕聲引導其回到床上,或陪坐一會兒,避免呵斥。白天適當增加活動量,減少午睡時間,有助于改善夜間睡眠。

處理幻覺與妄想:當患者說 “有人偷我的錢” 時,不要說 “沒人偷”,可回應 “我幫你把錢收起來了,很安全”,先安撫情緒再轉移注意力(如 “我們一起吃點水果吧”)。

應對抗拒照護:患者可能拒絕洗澡、吃藥,此時可暫時妥協,換個時間再嘗試;也可通過 “示范” 引導,比如自己先拿起牙刷,說 “我們一起刷牙吧”。

5. 心理支持:別讓照護者 “孤獨作戰”
照護者長期面對患者的認知衰退和情緒波動,容易出現焦慮、抑郁、 burnout(職業倦怠),甚至影響自身健康。因此,照護者的自我關懷同樣重要:

尋求 “幫手”:與其他家庭成員分工,輪流照護;聯系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申請上門護理、日間托養等服務;加入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屬互助群,與有相同經歷的人交流經驗、釋放情緒。

留出 “喘息時間”:每周給自己半天或一天的時間,做喜歡的事(如看電影、散步、和朋友聊天),暫時從照護角色中抽離。記住:只有照護者狀態好,才能更好地照顧患者。

接納 “不完美”:不必追求 “完美照護”,偶爾的疏忽或情緒失控是正常的,不必自責。疾病的進展是客觀規律,家人的努力已足夠珍貴。

五、社會視角:讓 “記憶的告別” 更有尊嚴

阿爾茨海默病不僅是家庭問題,更是社會問題。目前,我國針對患者的照護資源仍較匱乏,公眾對疾病的認知也存在誤區(如認為 “老糊涂” 無需治療)。推動社會支持體系的完善,需要多方努力:社區建立認知障礙篩查點,讓患者早發現、早干預;醫療機構開設記憶門診,提供專業診療;養老機構增設認知障礙專區,配備專業照護人員;媒體加強科普,減少對患者的歧視與誤解。

對每個家庭而言,面對阿爾茨海默病,最珍貴的是 “陪伴”—— 在患者還能回應時,多握一握他們的手;在他們忘記世界時,用耐心告訴他們 “我記得你”。就像電影《依然愛麗絲》中所說:“即使我忘記了所有,愛也會以另一種方式存在。”

阿爾茨海默病或許會偷走記憶,但偷不走曾經的情感聯結。科學照護、社會支持、家人的愛,終將為這場 “記憶的告別” 鋪上溫暖的底色。

參考資料:

[1] 沈漁邨。精神病學 [M].5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00-323.

[2] 如何預防阿爾茨海默癥. 莫鳳烈.甘肅科技報,2024-06-13

[3] 阿爾茨海默癥:在被遺忘的時光里,守護摯愛的溫度. 鄒焱.松原日報,2025-07-14

來源: 四平健協健康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