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酷暑,空調成為消暑利器。但不當使用也可能帶來“空調病”。7月24日,記者采訪自治區維吾爾醫醫院(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心病科副主任阿不都力·亞生,他從傳統醫學角度解讀空調的利弊及健康使用之道。
阿不都力·亞生主任指出,適度使用空調確有其益:“它能有效避免環境過熱導致的過度出汗、脫水,防止因高溫引發的煩躁不安、體力透支,甚至中暑暈厥,這些都能間接減輕心臟負擔,對維護心神安定有益處。”
然而,作為長期關注心腦血管健康的他強調了不當吹空調對心腦血管系統的潛在危害。他指出,頻繁從室外高溫到室內低溫空調房的切換,或空調溫度設定過低,會導致血管反復劇烈收縮與擴張。這種“溫差沖擊”會給血管內皮帶來壓力,是誘發血壓波動的重要因素,對于已有高血壓、動脈硬化或心腦血管病史的患者尤其危險。
“長時間暴露在冷氣直吹下,特別是身體關鍵部位(如頸背、腹部、膝蓋),可能導致局部乃至全身氣血運行不暢、血流速度減緩。”他說,這也無形中加重了心臟泵血的負擔,對預防心梗、腦梗等事件不利。
他強調,長時間緊閉門窗開空調,空氣流通差,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含氧量相對下降。這樣的環境可能讓人感到胸悶、頭暈、乏力,對于心肺功能本身較弱的人群,也是一種額外的負荷。
那如何健康享受清涼,尤其保護好心腦血管呢?阿不都力·亞生結合醫學觀察,給出“納涼有度”的核心建議:
●溫差控制是關鍵:心腦血管患者需特別注意,室內外溫差盡量控制在5℃—7℃,空調溫度推薦設在26℃左右。避免從酷熱環境直接進入低溫房間,給血管一個適應的緩沖期。
●重點部位要保暖:保護好頸背部、腹部和膝蓋腳踝。這些區域受寒易引發血管收縮和不適。在空調房內可適時添加衣物或覆蓋薄毯,避免冷風直吹。
●定時通風保新鮮:每隔幾小時應關閉空調,開窗通風一段時間,確保空氣流通,提升含氧量,這對心肺功能和整體舒適度都至關重要。
“空調本身并非有害,關鍵在于科學使用,尤其心腦血管脆弱人群更需謹慎。”阿不都力·亞生總結道,“把握好‘度’,控制好溫差,保護好關鍵部位,適時通風,就能在享受現代科技清涼的同時,最大程度地保護好心腦健康。”
來源: 烏魯木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