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玉米棒子時,你是不是總把玉米須隨手扔掉?這些看似無用的絲狀纖維,其實是天然的 “寶藏”,在醫藥、飲食和生活中都有著獨特價值。那么,玉米須到底是什么器官,它對玉米的作用又在哪里呢?

一、玉米的“愛情廊橋”

玉米須本質上是玉米雌花的花柱和柱頭,正式名稱叫雌穗花絲。當玉米植株進入生殖生長階段,雄花先在植株頂部抽出,隨風散播花粉。與此同時,植株中部的雌穗開始孕育,雌穗上面會生長出成百上千條纖細的玉米須,每一根玉米須都對應著一個玉米粒的位置。這些玉米須從雌穗苞葉中抽出,變成等待授粉的 “廊橋”。

所有玉米須并不是同時抽出的,而是位于果穗基部向上1/3部位的花絲最先抽出,然后向上向下延伸,最后抽出的是果穗最上部的花絲。

花粉隨風飄落,一旦成功落在玉米須上,就會順著這根纖細的通道,一路向下抵達子房,完成授粉過程。授粉成功后,玉米須的使命逐漸完成,顏色開始由嫩綠變為枯黃,質地也變得干硬。

二、結構上巧奪天工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玉米須的結構十分精妙,它表面密布細小的絨毛,各部位均能捕獲空氣中飄散的花粉。花粉被有黏性的花絲毛所粘住,而后迅速萌發,花粉管穿過萌發孔,進入花絲體內伸入花柱的組織中,或沿花絲毛外生長再直接穿入花絲中。花絲內部含有維管束,這些維管束就像一條條 “高速公路”,保障了營養物質和水分的運輸。

玉米花絲發育首先從果穗中下部開始、然后是基部和中部、最后為頂部花絲,中、基部花絲發育同步。由于玉米果穗的中下部花絲最先抽出,授粉后會抑制上部花絲的發育和果穗伸長,造成穗上部籽粒敗育且產生禿尖。

所以,吃鮮食玉米時你會發現,玉米棒子中下部的籽粒最大最飽滿,其次是基部和中部,中部向上籽粒會越來越小,頂部基本都是發育不全的癟粒。

三、功效不亞于玉米

完成受精任務后,玉米須是不是就成了“廢柴”呢。雖然它對于玉米不再有多大的作用,但對于人類來說卻有很好的保健價值。

玉米須生長過程中逐漸積累了黃酮類化合物、多糖、生物堿等活性成分,為日后的藥用和食用價值奠定了基礎。

在中醫眼中,玉米須是利水滲濕的良藥,常被用于輔助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癥狀。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玉米須提取物有助于促進尿液排出,減輕腎臟負擔,還能調節血糖和血脂水平。比如,黃酮類物質可以抑制腸道對糖分的吸收,多糖成分則能增強胰島素敏感性,對糖尿病患者十分友好。

除了藥用,玉米須還能做成健康飲品。將新鮮玉米須洗凈晾干,用開水沖泡,就能得到一杯清香的玉米須茶,不僅口感清甜,還有助于緩解身體燥熱。在飲食上,玉米須也能 “大展身手”,煲湯時加入一把玉米須,既能增添獨特風味,又能提升湯品的養生功效。

別再小瞧玉米須!這一根根不起眼的細絲,無論是在玉米植株生長過程中,還是在玉米被收獲后,都蘊藏著豐富的科學奧秘與實用價值。下次吃玉米時,不妨收集起來,解鎖它更多的神奇用途。

參考文獻

宋鳳斌,戴俊英. 干旱脅迫對玉米花粉和花絲表面超微結構及兩者活力的影響[J].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4,26(1):1~5

李金才,董海榮,王艷哲,等. 夏玉米花絲解剖結構與受精結實能力的研究[J]. 玉米科學,2003,11(1):57~59

楊美麗,王幫太,鹿紅衛,等. 玉米自交系花絲及其結實性動態研究[J]. 農學學報,2024,14(1):10-14

趙樹政,楊美麗,鹿紅衛,等. 玉米雜交種花絲活力及其結實性動態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2024,40(6):36-41

李亞會. 玉米須多糖提取純化、結構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進展[J]. 食品與發酵工業,2025,51(5):396-404

來源: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六合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