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廣東佛山的基孔肯雅熱疫情引發廣泛關注。自7月8日監測發現首例輸入引起的病例以來,截至7月23日,佛山市累計報告確診病例3645例,均為輕癥病例,已有2018例痊愈。基孔肯雅熱原本是熱帶地區的“常客”,如今卻在我們身邊敲響警鐘,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種“熟悉的陌生病”。

一、“彎腰行走”的病毒:基孔肯雅熱是什么?

“基孔肯雅”一詞源于非洲Kimakonde語,意為“彎腰行走”,形象描繪了患者因劇烈關節痛被迫彎腰的姿態。這種疾病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是典型的蚊媒傳染病,主要“幫兇”是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這兩種蚊子在我國南方地區十分常見,尤其是廣東的氣候環境,更是它們繁衍的“理想家園”。

病毒的傳播鏈條并不復雜:蚊子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動物后,經過2-10天的“外潛伏期”,就會成為移動的“病毒發射器”,再叮咬健康人時,病毒便隨之侵入人體。與其他蚊子不同,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偏愛白天活動,尤其在日出后2小時和日落前2小時最為活躍,這意味著人們在清晨鍛煉、傍晚散步時,都可能成為它們的目標。

感染后,病毒會在人體內潛伏1-12天(多數為3-7天)。發病時,患者會突然高燒至39℃以上,伴隨寒戰、肌肉酸痛、頭痛等癥狀,部分人會在發病后2-5天出現皮疹,多見于面部和四肢。最具特征性的是關節劇痛,尤其手腕、腳踝等小關節會出現游走性疼痛,按壓腕關節時的劇烈反應甚至成為診斷的重要依據。雖然多數患者為輕癥,但新生兒、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現腦炎、出血等嚴重并發癥。

二、廣東疫情警示:熱帶病為何“找上門”?

此次佛山疫情并非我國首次出現基孔肯雅熱。2010年云南曾報告輸入病例,2013年上海、廣州等地也有散發病例記錄,但此次規模引發廣泛關注。究其原因,與廣東的地理氣候和人口流動密切相關。

從環境來看,廣東夏季高溫多雨,戶外積水容器、綠化帶積水、空調托盤等都是伊蚊孳生的“溫床”。數據顯示,疫情發生后,佛山部分區域蚊密度監測值超過安全閾值3倍以上,為病毒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從人口流動看,廣東作為外貿大省,與東南亞等基孔肯雅熱流行地區往來頻繁,病毒輸入風險較高,而一旦本地蚊子叮咬輸入病例,就可能引發本土傳播。

更值得注意的是,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寨卡病毒病等都是伊蚊傳播的疾病,它們的傳播條件相似,防控措施也可相互借鑒。此次疫情提醒我們:隨著全球貿易和旅游的發展,熱帶傳染病已不再受地理邊界限制,做好常態化防控才是關鍵。

三、無特效藥時代:防控核心在“防蚊”

目前,基孔肯雅熱尚無特效治療藥物,也沒有上市疫苗,防控的核心在于切斷蚊子傳播鏈。結合廣東地區的實際情況,需從環境治理、個人防護和疫情監測三方面發力。

環境整治:清除蚊子“產房”

伊蚊幼蟲離不開積水,清除孳生地是滅蚊的根本。家庭層面,要每周清理花盆托盤、水生植物容器、飲水機托盤等積水,換水時務必刷洗容器內壁;閑置的瓶罐、輪胎要倒置或銷毀,避免積水;儲水桶、水缸需加蓋密封,或投放滅蚊幼緩釋劑。社區層面,物業應定期清理綠化帶落葉積水、填平洼地,疏通下水道,垃圾及時清運,減少蚊蟲滋生空間。

個人防護:不給蚊子“可乘之機”

居家時,安裝紗門紗窗,使用蚊帳,傍晚前后開啟蚊香或電蚊液;外出時,盡量穿淺色長袖衣褲,在裸露皮膚涂抹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的驅蚊劑,尤其避免在清晨和傍晚去草叢、樹蔭等蚊蟲密集區。如果從疫情地區返回,出現高燒、關節痛等癥狀,要立即就醫并主動告知旅行史,避免病毒擴散。

社會聯動:織密防控網絡

疾控部門需加強蚊密度監測,在疫情區域開展成蚊消殺;醫療機構要提高診斷能力,及時報告病例;社區應做好宣傳,組織居民參與清積水行動。只有政府、社會、個人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疫情蔓延。

四、從警示到行動:別讓“小事”釀成大患

佛山疫情中,多數患者經過對癥治療已痊愈,這說明基孔肯雅熱并非不可戰勝。但它的出現,更像一記警鐘:熱帶病離我們并不遙遠,防控不能掉以輕心。

對于普通人而言,預防基孔肯雅熱的過程,也是預防登革熱等蚊媒疾病的過程。隨手清理積水、出門做好防護,這些看似微小的行動,正是守護健康的關鍵。正如公共衛生專家所言:“對付蚊媒傳染病,最好的疫苗是意識,最有效的藥物是行動。”

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人員流動加速的今天,我們或許會遇到更多“不期而遇”的傳染病。但只要每個人都成為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從身邊小事做起,就能筑起一道堅實的健康防線,讓熱帶病真正遠離我們的生活。

來源: 山西白求恩醫院 劉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