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來臨,蚊子的嗡嗡聲成了日常背景音,可這看似不起眼的“小蚊子”,卻可能攜帶登革病毒,給人們帶來不小的健康威脅。這種由伊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近年來在我國多地時有發生,了解它的特性、癥狀和防治方法,對保護自己和家人至關重要。

一、揭開登革熱的面紗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其“幫兇”是伊蚊,尤其是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當這些蚊子叮咬了感染登革病毒的人后,病毒會在蚊子體內繁殖,大約8-12天后,蚊子再叮咬健康人時,就會把病毒注入人體,引發感染。

登革熱的潛伏期一般為1-14天,多數人在感染后5-9天會出現癥狀。在潛伏期內,病毒悄悄在體內“扎根”繁殖,等達到一定數量,就會引發免疫系統的“反擊”,從而出現一系列不適癥狀。

二、登革熱的典型癥狀

感染登革熱后,身體會發出明顯的“信號”,主要有以下表現:

(一)突發高熱

大多數患者會突然出現畏寒、高熱,體溫在24小時內可飆升至40℃,這種高熱通常會持續5-7天,之后又突然下降到正常體溫。不過,也有部分患者會出現“雙峰熱”,即發熱3-5天后體溫下降,一天后又再次升高。發熱時,患者還常伴有劇烈頭痛、眼球后疼痛,以及全身肌肉、骨骼和關節的酸痛,讓人渾身乏力,連抬手、走路都覺得費勁,同時可能出現惡心、嘔吐、腹痛等胃腸道癥狀。

(二)皮疹出現

在發病后的第3-6天,患者身上會開始出現皮疹。皮疹的形態多種多樣,可能是斑丘疹、麻疹樣皮疹,也可能是猩紅熱樣疹、紅斑疹或出血點,有時還會同時出現兩種以上不同類型的皮疹。這些皮疹會分布在全身、四肢、軀干或頭面部,大多伴有癢感,但一般不會脫屑,持續3-4天后會逐漸消退。

(三)出血現象

約25%-50%的患者會出現出血癥狀,這是登革熱較為嚴重的表現之一。常見的有牙齦出血、鼻出血,比如刷牙時牙齦突然出血不止,或者毫無征兆地流鼻血;還可能出現嘔血、黑便(提示消化道出血)、皮下瘀斑瘀點(皮下出血)、咯血(呼吸道出血)、血尿(泌尿系統出血)等,女性患者可能出現陰道出血,嚴重時甚至會發生腹腔或胸腔出血。這些出血癥狀多在病程的第5-8天出現,需要高度警惕。

(四)其他伴隨癥狀

約1/4的病例會出現輕度肝腫大,用手在肋骨下可以摸到腫大的肝臟,質地較軟;個別患者還會出現黃疸,表現為皮膚和眼白發黃;相對來說,脾腫大的情況比較少見。

三、登革熱的潛在危害

登革熱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能引發多種嚴重并發癥,對健康造成極大威脅:

- 急性血管內溶血:發生率約1%,尤其容易發生在紅細胞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陷的患者身上,表現為排醬油樣小便、貧血、氣促等。

- 精神異常:個別患者可能出現幻覺、妄想、情緒異常等,尤其有精神病家族史的人更容易發生。

- 心肌炎:嚴重病例會出現心跳異常、氣促,稍微活動就氣喘吁吁,還可能出現心律失常,影響心臟功能。

- 肝功能損害:多數患者會有輕度肝功能異常,轉氨酶升高,嚴重時會出現黃疸加深,甚至發展為肝腎綜合征,連累腎臟。

- 尿毒癥:多見于登革出血熱患者,因大量出血或溶血導致腎功能受損,體內毒素堆積,需要透析治療。

-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重型患者會出現呼吸急促、窘迫,口唇和指甲發紺,雙肺有啰音,病情兇險,死亡率較高。

此外,還可能出現顱內高壓癥、眼葡萄膜炎等其他并發癥。

四、傳播途徑與高發特征

(一)傳播途徑

- 伊蚊叮咬:這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伊蚊喜歡在白天活動,尤其是日出后兩小時和日落前兩小時最為活躍。在我國,白紋伊蚊分布廣泛,埃及伊蚊主要出現在海南、廣東、廣西等部分地區。

- 輸血傳播:極少數情況下,輸入被登革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可能導致感染,血站會嚴格篩查獻血者來降低這種風險。

- 母嬰傳播:孕婦在孕晚期感染病毒后,可能通過胎盤傳給胎兒,雖然少見,但孕婦仍需格外注意。

(二)高發季節和地區

- 季節: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全年都可能發生,但在我國,夏秋季是高發期,一般5月開始增多,8-10月達到高峰,11月后逐漸減少,這與夏秋季溫濕度適宜伊蚊繁殖有關。

- 地區:全球主要流行于東南亞、拉丁美洲、西太平洋等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廣東、云南、廣西等省份因與境外交流頻繁,常出現輸入性病例引發的本地傳播,浙江、福建、海南等地也時有病例發生。

五、診斷與治療原則

(一)診斷方法

- 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和血小板減少,中性粒細胞下降明顯。

- 血生化:轉氨酶、乳酸脫氫酶升高,部分患者心肌酶、肌酐升高,凝血功能異常。

- 血清學檢測:檢測急性期和恢復期的IgM、IgG抗體,可判斷感染情況和病程。

- 病原學檢測:急性期用RT-PCR檢測病毒核酸,能快速診斷并確定病毒類型,病毒分離則多用于科研。

(二)治療方法

- 一般治療:急性期需臥床休息,多喝水或口服補液鹽防止脫水,高熱時采用物理降溫(如溫水擦身)。

- 藥物治療:可用對乙酰氨基酚退熱止痛,嚴禁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能增加出血風險的藥物;嘔吐、腹瀉者給予對癥治療。

- 重癥治療:重癥患者需住院,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和血液指標,補液糾正電解質紊亂;出血嚴重、血小板過低時可輸血小板或血漿;出現休克、器官衰竭時需針對性搶救,避免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六、科學預防是關鍵

(一)防蚊滅蚊

- 定期清理家中及周圍的積水(花盆托盤、水桶、輪胎等),每周換水并倒置容器,水生植物勤換水清洗根部,飲用水缸加蓋。

- 安裝紗窗紗門,選擇細密網眼,及時修補破損處。

- 室內使用蚊香、滅蚊燈或電蚊拍,外出時在暴露皮膚和衣服上涂抹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驅蚊劑,兒童選擇低濃度產品。

- 蚊蟲多的地方睡覺時使用蚊帳,尤其要給嬰兒床加裝蚊帳。

(二)疫苗與自我防護

目前歐盟已批準四價疫苗Qdenga,適用于9-45歲未感染過的人群,但不能完全預防,我國疫苗仍在研發中。同時,要避免在伊蚊活躍高峰時段外出,前往高發地區時加強防護,出現癥狀及時就醫。

登革熱雖可防可控,但輕視不得。只要做好防蚊措施,早發現、早治療,就能有效降低風險,讓“小蚊子”無機可乘。

來源: 山西白求恩醫院 劉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