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雷暴天氣
雷暴天氣是伴有雷擊和閃電的局地對流性天氣,它通常伴隨著滂沱大雨或冰雹,屬強對流天氣系統。雷暴是大氣不穩定狀況的產物,是積雨云及其伴生的大風、冰雹等天氣的總稱。強雷暴天氣出現有時還帶來雷擊災害,危及人身安全,損壞家用電器、電子設備,有時還引起火災。形成雷暴的雷云在氣象上稱為積雨云。
二、雷擊的危害
2.1雷擊的形成
雷擊是一部分帶電云層與另一部分帶異種電荷的云層之間或帶電云層與大地之間的迅猛放電。當天空有雷云時,由于地球大氣電場場強與雷云場強的疊加,使雷云與地面之間形成很高的電壓,當電壓達到一定的程度,地回上突出的物體比較明顯地產生尖端放電。同時,在電場作用下,少數帶電的云粒也向地面靠攏,形成先驅注流,先驅電流的延續將形成電流的微弱導通,近而形成先驅放電,先驅放電通常只有一條放電分枝到達大地,當先驅放電到達大地或與大地放電迎面會合后,開始主放電,即形成雷擊。
2.2雷擊危害
雷云之間放電或雷云對大地上某物放電造成雷擊,由于雷電的熱效應、電動力效應、靜電感應效應、電磁感應效應以及雷電沖擊波等諸多破壞作用,使受雷擊物以及受雷擊物旁的其它物體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壞,嚴重的將造成火災、爆炸,危及人、畜性命,給國民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
三、人體遭雷擊的形式
一般人體受雷擊有兩種情況:第一是人體直接受雷擊,第二是人體間接受雷擊。
3.1直接雷擊
當雷電先導放電通道端頭下竄到離地面二三十米左右時,在周圍無其它高于人體的物體時,人體便成了導體,雷電便對人體放電,形成人體直接受雷擊。
3.2間接雷擊
人體間接受雷擊又有三種形式:
第一:接觸電壓
當雷擊中某建構物,幾十千安甚至上百千安的雷電流流經建構物引下錢、各種金屬管道以及其它導體入地時,這些導體上會產生幾萬至幾十萬伏的高電壓,這時如果有人接觸它們,就會發生觸電事故,危及生命。
第二:雷電反擊
接受直擊雷的金屬體(包括接閃器、接地引線、接地體),在接閃瞬間與大地間存在很大的電位差,即兩者間存在很高的電壓。此電壓對與大地連接的其它金屬物體發生閃擊的現象稱為雷電反擊。當雷擊到樹上時,樹木上的高電壓與它附近的房屋、金屬物品以及人畜之間也會發生閃擊,造成危害。在雷雨天氣閑躲在大樹下避雨而遭受雷擊的事故經常發生,屢聞不鮮,其緣由即為上述的雷電反擊現象。
第三:跨步電壓
雷擊中地面物,雷電流泄入大地后,在士壤中是以泄入點為圓心的同心圓方式散流的,正因為此,雷電流在地面各點的電位是不同的。如有人站立或行走在落雷點附近,兩腳間便有電壓存在,即有雷電流通過人體,造成人體傷亡。
四、減少人體受雷擊的幾條措施
4.1遇到雷暴天氣,當行走在空曠地帶時,要遵循兩條原則:
第一 不要使身體成為地面突出物,應盡量降低自身高度,肩上扛有金屬器具時,應將金屬器具低于身體平放。
第二 盡量減少身體與地面接觸面,以防落雷有跨步電壓產生。
最好的方法是在附近找一溝谷或凹地雙腳并攏蹲下,這樣既降低了自身高度,又減少了跨步電壓的產生。
4.2有雷電活動時,金屬欄架、建構物各種金屬管道、潮濕的樹木千萬不能觸摸、依靠,也不要到潮濕簡易的小屋中避雨。
4.3 雷雨天氣,當走入有高大建構物區時,離高大建構物距離要保持兩米以上。如有大樹, 則要與大樹樹枝葉保持至少兩米以上的水平凈距。
4.4 當打算外出或出游時,最好聽聽天氣預報,安排好計劃,以免碰上雷暴天氣。有雷暴的天氣時,不要到湖泊、河海處釣魚或劃船,也不要游泳。
4.5 當發現因雷擊致使昏迷不醒的人時,要想法立即送往醫院,緊急時刻要就地采取人工吁吸等急救措施。
五、 結語
天災不可避免,但只要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得到加強,了解掌握必要的避災知識,就可以有效地減輕災害損失,做到不受災或少受災。
來源: 青海省海南州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