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躍初
去年冬天跟小區里的老王聊起穿越劇,這退休工程師拍著大腿說:“要是我帶著本百科全書回明朝,保管十年內讓他們用上電燈電話!”旁邊擺攤修鞋的老李撇撇嘴:“你連打鐵的風箱都未必能湊齊,還電燈?”倆人爭得面紅耳赤,倒讓我想起個實在問題:就算真把現代知識打包帶回古代,咱們能造出那些習以為常的玩意兒嗎?
先拿“用電”說事兒:造節電池都難如上青天
就說最簡單的手電筒,里頭那節5號電池,在明朝能造出來不?百科全書里寫著“鋅錳電池原理”,可真要動手,第一步就卡殼——找鋅。明朝倒是有鋅礦,但那會兒的提煉技術最多弄出含鋅30%的合金,純粹的鋅塊得用蒸餾法提純,這需要能加熱到907℃的爐子(鋅的沸點)。古代鐵匠鋪的木炭火最多到800℃,差著一大截,你總不能跟鐵匠說“再燒熱點”吧?
好不容易弄到鋅片,還得找二氧化錳當正極材料。這東西在自然界藏在軟錳礦里,可怎么提純?需要濃鹽酸加熱反應,明朝連鹽酸都沒有——制取鹽酸得電解食鹽水,可你這不還沒造出電來嗎?死循環了。退一萬步說,就算湊齊了原料,電池里的電解液是氯化銨糊,古代的“鹽”大多是粗鹽,含著各種雜質,導電性差得遠,頂多讓小電珠閃一下,撐不過三分鐘。
有人說,咱不造電池,直接搞發電機總行吧?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原理寫得明明白白:線圈切割磁感線就生電。可線圈得用銅絲,明朝的銅含鉛量高,電阻大得離譜,而且沒有拉絲機,想把銅弄成頭發絲那么細的線,只能靠人工一點點砸,一百個工匠忙一個月,未必能湊夠一個小型發電機的用量。磁鐵更麻煩,天然磁石磁力弱,得用電磁鐵增強,可電磁鐵又需要電——又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就算哪天運氣好,真造出一臺能發電的機器,怎么用?沒有變壓器,電壓忽高忽低;沒有絕緣材料(古代的絲綢、紙張都不絕緣),電線一接就短路;想給皇宮安個燈泡?那得先鋪電線吧,挖溝埋線得征調民夫,官府問你“這鐵線埋地下能打糧食嗎”,你怎么解釋?最后大概率被當成妖術給查封了。
再說說“吃穿用”:改進點農具都難
或許有人覺得,搞高科技太難,那改良點基礎工具總行吧?比如把曲轅犁改得更高效,或者教農民用化肥增產。可真操作起來,照樣處處碰壁。
就說化肥,最簡單的氮肥是氨水,用氮氣和氫氣合成,這需要高溫高壓的反應釜,古代的鐵鍋根本扛不住壓力。退而求其次,用草木灰和糞便堆肥?這招古人早就會了,你說“這樣肥力不夠”,可怎么解釋“氮磷鉀”?跟老農說“植物生長需要氮元素”,他只會問你“氮是啥東西,能當飯吃不”。你拿不出實實在在的東西,人家憑啥信你?
想改進織布機? Jacquard織布機(提花機)需要打孔卡片控制花紋,可古代沒有標準化的紙張(厚度不均),更沒有精密的打孔工具,打出的孔大小不一,機器根本沒法用。就算造出一臺樣品,想批量生產?每個零件都得手工打造,沒有車床、銑床,連兩個完全一樣的齒輪都做不出來,壞了都沒法修。
最現實的是,古代社會的核心需求是“填飽肚子”。全國90%的人都是農民,一輩子沒出過縣城,你跟他們說“機器能織布”“化肥能增產”,他們第一反應是“那我兒子閨女豈不是要失業”?萬歷年間,蘇州紡織工人曾把織布機砸了,就因為擔心機器搶了飯碗——幾百年前的人,對“技術進步”的恐懼,比你想象的深得多。
社會這道坎:比造機器更難
前年看《大明風華》,有個情節是主角給朱棣講“地球是圓的”,差點被砍頭。這不是編的,古代社會對“新知識”的容忍度極低,你的想法越超前,越可能被當成異端。
就說計時工具,你想造個鐘表代替日晷,可古代的時間制度是“十二時辰”,跟24小時制完全對不上。更麻煩的是,欽天監(管天文歷法的部門)會視你為威脅——他們靠觀測天象制定歷法,維持皇權的“天命”合法性,你弄個不需要看星星就能報時的玩意兒,不是挑戰他們的權威嗎?很可能被扣上“妖言惑眾”的帽子。
再說說錢的事兒。搞任何發明都需要錢,可古代沒有銀行貸款,想籌錢只能找富商或官府。你跟鹽商說“投我一萬兩,十年后能造出不用馬拉的車”,他寧愿把錢囤起來買地——土地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你的“汽車”在他眼里就是個笑話。找官府?得先打通關節,給知府、巡撫送禮,等把關系理順了,可能幾年時間都過去了,當初的熱情早就磨沒了。
更關鍵的是“協作”。現代工廠里,一個工人只負責擰螺絲,可古代是“師徒制”,鐵匠既要會打鐵,又要會修爐子,啥都得懂,但啥都不精。你想搞流水線生產?得先打破傳承了幾百年的行會規矩,木匠行會、鐵匠行會絕不會允許外人“搶生意”。明朝晚期,景德鎮的瓷窯工人為了阻止新技術,甚至會組織械斗,你一個外來者,能斗得過他們?
最多能做到啥?或許只是“改良”
說到底,技術進步是踩著前人的肩膀一點點爬上來的。就像蓋樓,得先有地基(基礎科學),再砌墻(應用技術),最后才是裝修(高端產品)。古代社會連“地基”都沒打,想直接蓋“摩天大樓”,根本不現實。
那穿越者真的一無是處?也不是。或許能改良一下水車,讓灌溉效率提高20%;或許能改進冶鐵的鼓風裝置,讓鐵的質量好一點;或者教大家用石灰消毒,減少瘟疫傳播——這些“小改進”不需要復雜的理論,只需要把古代已有的技術優化一下,反而可能落地。
去年看了篇論文,說康熙年間,南懷仁給清廷造過蒸汽船模型,可因為沒有實用價值,最后成了皇宮里的擺設。這說明,就算有技術,沒有對應的社會需求和配套體系,也只能是個“玩具”。
所以啊,別被穿越劇騙了。就算你帶著全套理工科知識回到古代,最多也就是個“有點小聰明的工匠”,想造出手機、汽車,讓社會一步跨入現代化?沒戲。畢竟,人類花了三百年才從蒸汽機走到智能手機,這三百年里,無數人試錯、無數次失敗、無數項配套技術慢慢成熟,才攢出了今天的現代化——這背后的復雜和艱辛,遠不是一個人、一本書能搞定的。
說到底,現代化不是“造幾臺機器”那么簡單,它是觀念、制度、技術、教育無數方面交織的結果。少了哪一塊,都成不了事。
來源: 科普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