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通常在每年公歷的7月22日或23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20°,正值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01 大暑歷史淵源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斯時天氣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逸周書》曰:“土潤溽暑(溽暑,指潮濕而悶熱)。又五日,大雨時行”;又曰:“大雨不時行,國無恩澤”。
02 大暑物候現象
元代文人吳澄編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將一年二十四節氣分成“七十二候”,每個節氣分成三候。一候腐草為螢: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所化,此時螢火蟲在夜晚閃爍,為夏夜增添浪漫。二候土潤溽暑:天氣悶熱潮濕,土地濕潤,萬物在濕熱中生長。三候大雨時行:雷雨頻繁,暑熱稍減,也預示著即將迎來立秋。
03 大暑傳統習俗
送“大暑船”:浙江沿海地區會舉行送“大暑船”的祈福儀式,祈求漁業平安、風調雨順。2. 曬伏姜:人們將生姜切片或榨汁,與紅糖混合后晾曬,制成伏姜茶,驅寒暖胃,應對“空調病”。3. 飲伏茶:民間有“大暑飲伏茶”的習俗,伏茶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煮成,清涼解暑,寓意消夏避伏。
○ 浙江地區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區,特別是臺州好多漁村都有的民間傳統習俗,其意義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時,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
○ 曬伏姜 伏姜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于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后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 喝伏茶 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古時候,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個習俗,就是村里人會在村口的涼亭里放些茶水,免費給來往路人喝。
04 大暑養生指南
- 飲食宜淡,解暑補氣 (1) 多吃冬瓜、苦瓜、綠豆、蓮子等清熱食物,適量吃鴨肉、鯽魚等滋陰健脾的肉類。(2)推薦食療:綠豆百合粥、荷葉薏米湯,忌過度貪涼,少吃冰鎮飲品。 2. 起居防“陰暑” (1)避免正午暴曬,外出做好防曬;空調溫度不宜過低(26℃為宜)。(2)適當午休,保證睡眠,避免熬夜耗氣。 3. 運動宜緩,靜心養神 (1)選擇清晨或傍晚散步、太極拳等溫和運動,避免大汗淋漓。(2)保持情緒平穩,可通過冥想、聽輕音樂緩解“暑熱煩悶”。
結語 大暑雖熱,卻孕育著豐收的希望。稻田里谷物灌漿,荷塘中蓮蓬飽滿,正如《易經》所言:“暑往則寒來,寒往則暑來。”在炙熱的時光里,不妨煮一壺茶、讀一本書,靜待涼風至。
來源: 健康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