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天文名詞#趙卻民(1899年10月30日—1982年12月12日)是我國近現代天文學家,出生于湖南長沙,他是我國現代天文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主導構建了新中國高校最早的天文學教學體系。1923年,趙卻民本科畢業于雅禮大學,此后在多處任職。1936年,趙卻民留學英國,在倫敦大學學習天文學。1938年歸國后,在中正醫學院、廣西醫學院任物理系主任。1941年后進入中山大學,正式投身于我國的天文教育事業,1947年中山大學天文系成立,他擔任系主任。1952年,中山大學天文系與齊魯大學天文算學系并入南京大學,成立南京大學天文系,趙卻民任系主任。趙卻民曾任中國天文學會秘書長、江蘇省天文學會理事長等職。他翻譯了許多英文著作,著有《為人類服務的天文學》等著作,并編寫了《普通天文學》《天體物理學》等十余門課程講義,涵蓋球面天文、軌道計算等領域,培養了新中國首批專業人才。他于1962年發表《書經日食時代考》,驗證《尚書》記載的“仲康日食”發生于公元前2137年,為后來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提供了關鍵的天文依據。圖像來源: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
來源: 星明天文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