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

為喚起全球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注,聯合國將《生物多樣性公約》通過日--5月22日確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是最早簽署和批準《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主席國。中國推動達成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發起“昆蒙框架”實施倡議,率先出資成立并運行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什么是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對人類有什么意義?有哪些威脅?我們應該怎么做?

一、生物多樣性是生命進化的結果

地球是目前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表層空間是生命的家園,生活著多種多樣的生物。生物從大小看,有直徑僅有100nm的單細胞生物----支原體,有高達83m重達6167t的北美巨杉。從壽命看,有一分鐘分裂一次的細菌,有上千年的大樹。從細胞組成看,有單細胞生物(如變形蟲等),有多細胞生物(如我們人類等)。從營養方式看,有自養生物(如綠色植物等),有異養生物(如動物等)。為分析生物多樣性,通常分基因、物種、生態系統三個層次。

基因多樣性,也稱遺傳多樣性,指包含在個體、物種、種群的基因中的遺傳信息的多樣性,這些多樣性決定了生物的特異性。所有生物的細胞都由核酸、蛋白質、多糖等相同組成的分子構建。脫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被認為是生物的遺傳物質,調控著生物的代謝、生長、發育等過程。基因是DNA中特定的一段,這段DNA確定某種特定蛋白質的一級結構。DNA通過蛋白質控制細胞乃至整個生物體。DNA不直接發號司令,而是通過RNA起作用。遺傳信息流是從DNA到RNA到蛋白質。

物種多樣性,是指所有生物物種及其各種變化的總體,是動物﹑植物及微生物種類的豐富性,既包括特定生物群體內部的多樣性,也包括生物相互間關系的多樣性。具體表現為一定區域內的物種多樣性,特定群落及生態系統單元的物種多樣性,及一定進化階段或進化支系的物種多樣性。

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內生境差異、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主要涉及較大單元的生態系統,如: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湖泊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等。

《生物多樣性公約》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所有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等)的活的生物體中的變異性,包含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2025年5月22日起施行的《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包含生態系統多樣性、生物物種多樣性和生物遺傳資源多樣性。生態環境部組織起草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評價標準(試行)(征求意見稿)》將“多樣性”定義為“一定區域內各種生物和由生物所組成的生態系統的豐富程度”;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定義為“為了維護所有生物種類及其遺傳變異的多樣性和進化潛力,維護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而采取的一系列科學、政策、產業等實踐措施與行動”。

二、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基因多樣性是生物進化和適應環境的關鍵基礎。一是基因多樣性使種群在不同環境中生存更具優勢。例如,突變或自然選擇導致的遺傳差異使某些個體能耐受極端環境變化(如氣候突變或疾病侵襲),并將有利基因傳遞給后代。二是基因多樣性通過增加種群內遺傳變異,降低因單一基因缺陷導致的生存風險。例如,作物品種單一化易受病害侵襲,而基因多樣化的作物群體可通過雜交或基因工程提升抗病能力。三是基因多樣性促進生物進化。基因多樣性為自然選擇提供材料。例如,同卵雙胞胎雖基因相似,但細微差異(如0.1%的堿基對變化)可形成獨特生理特征,這些差異可能成為進化的驅動力。四是基因多樣性保障生態平衡。生態系統中的物種多樣性直接依賴基因多樣性。例如,不同物種的基因組合維持著食物鏈結構穩定,單一物種滅絕可能導致生態鏈斷裂。因此,基因多樣性的降低不利于生物去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如有些隱形基因在當前環境中是不利的或者有害的,當環境發生了變化,就有可能是有利的。環境的加速改變,使得基因多樣性的保護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基因多樣性提供了栽培植物和家養動物的育種材料,使人們能夠選育具有符合人們要求的性狀的個體和種群。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與普通水稻雜交正是利用了基因多樣性。

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核心,是對生物多樣性較為直觀的認識。它既是遺傳多樣性分化的源泉,又是生態系統多樣性形成的基礎。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所處的位置、作用和功能稱為該物種的生態位。不同物種在各自的生態位上行使不同的功能,并由于它們的協同作用維持著生態系統中能量、物質和信息的有序流動,維持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沒有物種的相對穩定性也就沒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因此物種多樣性是反映群落結構和功能特征的較為有效的指標,是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量度指標。同時,物種多樣性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生物資源的較為重要的標準,較為豐富的物種多樣性為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基礎,是人類生存發展的較為重要的依賴。

生態系統多樣性是物種多樣性的保證。任何生物都要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離開了適宜的環境,生物很難適應。所以只有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才能保證這些生態系統中多種多樣的生物的生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保護生物多樣性是重要的一點就是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物種多樣性的保證。

總之,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功能(如生產力、養分循環等)有顯著影響。生物多樣性是生物長期的發展進化與自然選擇形成的,是人類賴以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在調節氣候、保持水土和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生物多樣性高的生態系統更穩定、更高效。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

三、生物多樣性正在以比人類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快的速度下降

· 受自然生境的喪失與破壞、自然資源過度利用、環境污染、外來物種入侵、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明顯衰退,嚴重威脅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于 2019 年發布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發現,整個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物圈在所有空間尺度上都在發生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生物多樣性正在以比人類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快的速度下降。

· 生境破壞是生物多樣性降低的直接原因。一是生境滅失。如人們為了眼前利益砍伐森林、開墾濕地,毀掉原有生態系統,使許多物種瀕于滅絕。二是生境破碎化。道路、大壩等將原本連續的自然棲息地分割成孤立斑塊,動物種群受面積效應、隔離效應與邊緣效應的直接影響導致滅絕閾值升高與種間關系改變。三是生境退化。各類污染及不合理的利用導致生境的退化。如,向環境排放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廢氣、廢渣,造成污染,使大面積的河流、湖泊和海灣成為沒有生命的水域。大量然后化石燃料,向空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使溫度升高,導致大氣環流和降雨格局的變化。

· 外來物種入侵導致本地生物多樣性衰退。一是引入種在競爭養分、水分、陽光和生活空間中超過本地物種,導致本地種衰退及群落的改變。二是引入種帶來新的病害,從而危害本地種及群落。

· 人口增長與過度消費是生物多樣性降低的直接驅動力。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們在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快的速率使用資源和改變環境。人類對化石燃料、森林、魚類、礦物、水和其它資源的消耗速度已超過自然資源的自我恢復速度。

四、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

生物多樣性破壞后很有可能不可恢復,即使可以恢復也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與資源。當今就生物多樣性做出選擇將影響我們未來的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我們必須從生態破壞者轉變為地球管理者,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通過生態學原理指導全球資源管理,確保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是要降低各種人類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二是科學合理利用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更好的物質基礎和生態服務,實現保護和利用雙贏。三是將生物多樣性治理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同保護的大格局。《生物多樣性公約》提出了到 2050年全面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愿景。

生物多樣性保護需全球協作與個體行動結合。2025年5月22日,生態環境部和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在黑龍江省伊春市溪水國家森林公園舉行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當日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始終堅定履行承諾和義務,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不斷邁上新臺階,將繼續與各方攜手,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

唯有敬畏自然、科學施策、全民參與,才能守護地球生命的多樣性,為子孫后代留下生機盎然的家園。我們每個人可從日常做起:拒絕食用野生動物、減少塑料污染、參與環保活動。

來源: 生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