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 42 號元素—稀有金屬“鉬”。1782年,瑞典化學家—耶爾姆—通過炭還原法發現了我,并稱呼我為“鉬”,從那時起,我有了自己的名字。
我來自地球深部,是巖漿活動將我帶到地表,并富集成礦。在自然界中,我寄居在“氧化物”和“硫化物”之中。我分布于祖國各地,如:天山-北山,太行山-大興安嶺,秦嶺-大別山,長江中下游,華南以及青藏高原;野外如果有幸發現了“姜黃色的鉬華蝕變”,那么恭喜您,我可能就在您的腳下。
我的用途很廣泛,其中80%的兄弟服務于合金領域,10%的兄弟服務于化工領域,剩余10%的兄弟服務于電子、軍事等領域。合金領域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鉬”合金,二是含“鉬”合金。有我參與形成的合金,具有“強度大、韌性好、耐磨性高、抗腐蝕性強”的特點。我被廣泛用于“航空航天、深部鉆探、遠洋航海、汽車制造、醫療器械”等領域。
由于我具有摩擦系數低,穩定性高的特點,科學家把我制成了發動機的潤滑油。用我做成的潤滑劑,具有抗磨、高效、機械安定性和氧化安定性突出的特點。
二戰期間,日本人的坦克在我國的國土上“橫行霸道”,我軍的子彈對它們毫無辦法,看著倒下的戰友,我傷心欲絕…。后來科學家發現我具有“聲速大、熔點高”的特點,用我做的破甲彈,能更有效的擊毀敵人坦克,從此我開啟了我的軍旅生活。
我的優點很多,還能服務到多個領域,如:電子電器、醫學領域、農業領域等等;我可以切割厚厚的鋼板;我可以制成抗癌藥品,減輕病人的病痛;我可以制成化肥,提高糧食的產量,增加農民的收入。
“欲窮千里鉬,更上一層樓”,伴隨科技的進步,我將不斷努力,更好為人類服務。
來源: 區調院地學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