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我們的腸道不僅是消化食物的場所,還被稱為人體的 “第二大腦”。腸道內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就像一個龐大的 “隱形器官”,不僅影響消化功能,還可能左右我們的情緒和心理健康。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國家腎臟病臨床研究中心通過大樣本人群隊列研究,首次量化揭示了瀉藥使用與抑郁風險的直接關聯,為理解腸道健康與心理健康的復雜關系打開了新的視角。

全球抑郁問題嚴峻,尋找干預因素迫在眉睫

抑郁已成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挑戰。2019 年全球約有 2.8 億人飽受抑郁癥困擾,并且這一數字仍在逐年攀升。抑郁癥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社會功能,導致生活質量大幅下降,更是引發殘疾和早逝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尋找更多可干預的因素,從源頭預防抑郁的發生,成為科學界和醫學界的重要課題。

腸道與大腦:超越想象的緊密聯系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聚焦于腸道微生物群、腸道功能障礙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臨床數據顯示,患有腸易激綜合征(IBS)、炎癥性腸?。↖BD)以及長期便秘的人群,出現抑郁癥狀的比例顯著高于普通人群。這背后的奧秘在于,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能通過微生物調節神經免疫信號、色氨酸代謝以及神經內分泌功能等多種途徑,直接影響大腦活動和心理健康。簡單來說,腸道內微生物的 “一舉一動”,都可能在大腦中引發 “蝴蝶效應”。

同時,既往研究發現,瀉藥的使用會打破腸道微生物群原有的平衡,促使其形成新的穩態,還可能引發適應性免疫反應的長期改變?;谶@些發現,研究人員推測:長期使用瀉藥或許會成為誘發抑郁的潛在風險因素。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大樣本人群研究:長期使用瀉藥與抑郁風險的關聯

為了驗證這一推測,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的研究團隊開展了一項大規模隊列研究,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Depression and Anxiety》。該研究納入約45萬例在基線時無抑郁癥狀,且瀉藥使用信息完整的參與者,他們的平均年齡為 56.6歲。在12.4 年隨訪期間,18,651例參與者被診斷為抑郁癥。

研究結果表明:

**1、抑郁風險顯著攀升:**長期使用瀉藥的人群表現出明顯的抑郁易感性,其新發抑郁風險較非長期使用者大幅增加78%;

**2、性別差異顯著:**男性長期使用瀉藥,抑郁風險增加 121%;女性的風險雖低于男性,但也增加了 67%。這意味著男性更需要警惕長期使用瀉藥帶來的心理健康隱患;

**3、復合用藥風險疊加:**瀉藥使用種類與抑郁風險呈現劑量-反應關系:僅使用單一類型瀉藥,新發抑郁風險增加 89%;而聯合使用多種瀉藥,風險躍升至132%;

**4、便秘患者風險倍增:**在同時存在便秘問題的瀉藥使用者中,抑郁風險達到驚人的2.33倍。

科學護腸,守護心理健康

這項研究為我們敲響了警鐘:長期依賴瀉藥不僅不利于腸道健康,還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潛在威脅。想要遠離抑郁,守護身心健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合理使用瀉藥:**瀉藥只能在醫生指導下短期使用。如果長期被便秘困擾,一定要及時就醫,查找病因,切勿自行長期濫用瀉藥。

**主動維護腸道健康:**在飲食中增加燕麥、西蘭花、蘋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促進腸道蠕動;每周保持 150 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避免熬夜,這些都有助于維持腸道菌群平衡。

**關注心理信號:**當出現持續兩周以上的情緒低落、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睡眠和食欲明顯改變等癥狀時,要及時尋求心理醫生的專業幫助,做到早發現、早干預。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腸健康,常健康!

腸道健康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科學用藥、健康生活才是守護身心的關鍵。下次再面對便秘問題時,不妨嘗試調整生活方式,必要時及時就醫,別讓小小的瀉藥,成為影響情緒和健康的 “隱形殺手”。

編輯 | 蔡湘連

審核 | 秦獻輝 張園園

來源: 腎臟健康促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