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是關乎地球生命共同體的永恒主題,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中國科協年會“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物安全”專題論壇上,與會專家各抒己見,共同為守護藍色星球貢獻智慧。

“在對草地物種的調查中,傳統樣方監測依靠人力,效率較低、精度有限,而無人機能夠快速覆蓋大面積草地,并通過機器學習提高識別準確率。”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首席科學家高吉喜表示,目前基于無人機的草地物種識別技術準確率已達到88.6%,科研人員還建立了草原物種識別形態和光譜特征的數據庫,開發了草地植物智能識別系統、一體機和APP。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副院長王志恒在報告中,分享了全球變化對中國植物多樣性的影響。科學評估得出,未來氣候變化將使約21%至30%的中國植物受到威脅,而且與《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的重疊率較低,這說明當前制定的物種保護規劃可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在全球候鳥的9條遷飛路線中,有4條途經我國,超過800種候鳥每年沿著這些無形的道路飛越數萬公里。國內鳥類研究的領軍人物、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正旺介紹了四大候鳥保護行動,包括建設遷飛通道保護網絡、對受損的關鍵基地進行生態修復、提升對全國候鳥資源的調查監測能力,以及開展人鳥友好行動。“通過建設觀鳥站點、人鳥友好社區并設計觀鳥路線,希望未來我國有1%的人口能夠參與觀鳥活動,從而帶動對候鳥的保護。”張正旺說。

來源: 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