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下午,佛山市順德區衛生健康局發布通報稱:截至2025年7月20日,全區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2158例,主要集中在樂從鎮、北滘鎮和陳村鎮3。加上南海區16例和禪城區22例,三地累計確診病例已達2196例,均為輕癥。
這場由境外輸入引發的疫情始于7月8日順德區監測發現的首例疑似病例。短短十天內,疫情在人口密集區域呈現指數級增長,日均新增病例數較初期增長3倍。在持續高溫與蚊蟲活躍的雙重夾擊下,這場疫情成為三伏天里最嚴峻的公共衛生挑戰。
疾病之謎,何為基孔肯雅熱?
基孔肯雅熱這個拗口的名字源于斯瓦希里語,意為 “屈肢痛”,形象描述了患者因劇烈關節疼痛而彎腰屈背的特征姿態。這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與登革熱同屬蚊媒病毒病,主要通過白紋伊蚊(俗稱“花蚊子”)叮咬傳播。
感染后,患者通常在3-7天內出現癥狀,典型表現堪稱 “急性折磨三重奏” :
高熱風暴:患者體溫在3-12小時內飆升至39℃-40℃,持續3-5天不退,部分出現超過7天的“雙峰熱”。
關節酷刑:95%的患者出現游走性關節疼痛,小關節如指關節、腕關節腫脹明顯,疼痛程度可達VAS評分8-10分(滿分10分),導致患者蜷縮成“屈肢體位”。
皮疹侵襲:發熱3-5天后,軀干、四肢出現紅色斑丘疹,伴劇烈瘙癢。多數患者一周內可自愈,但約12%的患者在康復3個月后仍存在晨僵、關節活動受限等癥狀。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接診的病例顯示,關節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給患者帶來長期痛苦。
更復雜的是,該病早期癥狀與登革熱、寨卡病毒病高度相似,易導致誤診。順德區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曾將一例基孔肯雅熱誤診為登革熱,延誤治療導致患者關節積液加重。
高溫助虐,疫情為何在順德快速擴散?
疫情在順德區的擴散軌跡與當地蚊蟲生態高度吻合。白紋伊蚊在30℃以上高溫環境中繁殖周期縮短至7天,吸血活動時間延長至清晨和傍晚。
順德區疾控中心調查發現,70%的病例居住地周邊500米內存在未及時清理的積水容器,如廢棄輪胎、花盆托盤等,為蚊蟲孳生提供了溫床。
2025年夏季的廣東遭遇持續高溫多雨天氣,為蚊媒繁殖創造了理想條件。7月正值蚊媒傳染病高發期,高溫多雨的氣候特征使蚊蟲活動頻繁。
順德區作為制造業重鎮,人口密集且流動性大,進一步加速了疫情傳播。值得注意的是,這場疫情并非孤立事件。2025年上半年,全球基孔肯雅熱病例數較去年同期增長300%:法屬留尼汪島累計確診超5.2萬例;巴西報告17.6萬例疑似病例;甚至德國慕尼黑也首次發現本地傳播病例,打破了該病在歐洲的傳播紀錄。
無藥可治,防控關鍵在阻斷傳播鏈
當前基孔肯雅熱疫情防控面臨根本性挑戰:全球尚無特效抗病毒藥物和疫苗上市。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感染病中心主任醫師洪文昕指出:“治療原則以緩解癥狀為主,多飲水,充分休息。”
在治療方面,體溫超過38℃可使用退燒藥。關節疼痛按程度使用止痛藥,推薦使用撲熱息痛(對乙酰氨基酚),但禁用阿司匹林,避免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s),因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康敏強調:“防蚊滅蚊是防控蚊媒傳染病最經濟、最有效的根本措施。” 預防的核心在于“清積水+做防護”的雙重策略。
及時清理家中的積水,定期倒空花盆托盤、廢舊輪胎等容器里的積水,從源頭減少蚊子孳生地;在蚊子活躍的清晨和傍晚,盡量減少戶外活動。對于計劃出境游的人員,應提前了解目的地的疫情流行情況,做好防護準備。
全球威脅,氣候變遷下的蚊媒傳染病新常態
基孔肯雅熱疫情的暴發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蚊媒傳染病擴散的縮影。世界衛生組織警告,氣候變化正使蚊媒傳染病向高緯度地區擴散。
在中國,蚊媒傳染病的輸入風險持續上升。國家移民管理局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我國入境人員中來自基孔肯雅熱流行區的人數同比增長45%,口岸檢疫壓力空前。
對于前往疫情流行地區的務工人員與旅行者,應做好自身健康監測,若出現發熱(39℃以上)、關節痛、皮疹等癥狀,務必立即就醫,并主動告知醫生近期行程。
來源: 科普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