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不想上學了。”
這句話像盆冷水,瞬間澆透了多少父母的心?作業拖拉、成績下滑、甚至逃課、拒學… 當孩子關上學習這扇門,門后的世界,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
這不是簡單的“懶”或“叛逆”,而是心理學上講的 “學習動機系統”受損了。就像一輛車,發動機(動力)出了問題,光靠推(強迫),能走多遠?
(一) 深層“病灶”:孩子的“心火”為何黯淡?
- “意義感”迷失:“學這個有什么用?”
- 專業視角: 缺乏內在動機。學習被簡化為分數、排名,失去了與個人興趣、未來憧憬的連接。孩子感受不到學習的“溫度”和“價值”。
- 接地氣說: 孩子心里那盞“為啥要學”的燈,滅了。看不到光亮,自然邁不動腿。
- “勝任感”崩塌:“我怎么學都學不好!”
- 專業視角: 經歷了習得性無助。反復挫敗,形成“我天生不行”的固化思維,徹底喪失信心。
- 接地氣說: 就像爬山,總在半山腰摔下來,誰還愿意再爬?孩子心里認定自己是“失敗者”了。
- “歸屬感”缺失:“沒人懂我,也沒人在乎我累不累。”
- 專業視角: 親子關系緊張、校園人際困擾(如被孤立、欺凌)、家庭變故等,消耗了巨大的心理能量。情緒腦(杏仁核)長期處于“警報”狀態,理智腦(前額葉)根本沒法好好學習。
- 接地氣說: 心被“家事”或“人際”的石頭壓著,哪還有力氣裝知識?
- “過度消耗”:身心拉響了警報!
- 專業視角: 長期高壓、睡眠不足、情緒壓抑,導致慢性壓力反應,身體和大腦處于疲憊的“戰斗或逃跑”模式,學習成了“威脅源”。
- 接地氣說: 孩子整個人都“蔫”了,身體和心理都在喊“停!我撐不住了!” 厭學是身體本能的自我保護。
(二) 老祖宗的智慧:給“心火”添柴,而非潑水
我們常說“修身齊家”,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整個家庭系統狀態的“晴雨表”。傳統文化講 “觀其所以,察其所由”(《論語》)—— 要看清行為背后的原因。
- “堵不如疏”(大禹治水): 強壓、責罵(堵洪水)只會讓情緒淤積更嚴重。理解、接納、溝通(疏導河道)才是根本。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 “因材施教”(孔子):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材”。放下“別人家孩子”的尺子,找到屬于他的閃光點和節奏。
- “修身養性”: 孩子需要學習“調心”的方法。這不僅是學知識,更是養心性、立志向的過程。幫孩子找到學習的“道”(意義),而不僅是“術”(技巧)。
(三) 父母能做的“五步添柴法”:
- 按下暫停鍵,先“聽”后“說”:
- 別急著講道理、給方案。真誠地問:“孩子,你心里一定很難受/很累吧?能跟爸爸媽媽說說嗎?” 像中醫“望聞問切”,先診斷,后開方。
- 拆掉“成績”的緊箍咒,找回“人”:
- 明確告訴孩子:“你的價值,遠大于一張試卷的分數。我們愛你,是因為你是我們的孩子,獨一無二。” 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與接納,這是安全感和勇氣的基石。
- 一起尋找“星星之火”:
- 幫孩子回憶:“有沒有哪門課/哪個瞬間,你曾覺得有點意思?哪怕一點點?” 或者在學習之外,他擅長什么、熱愛什么?從這些“火種”出發,重建信心和興趣。
- “化整為零”,降低門檻:
- 別指望孩子立刻“滿血復活”。把大目標切成小到不可能失敗的小目標。 比如“今天能安靜地在書桌前坐10分鐘就好”,“弄懂一道題就是勝利”。積累微小的成功體驗。
- 構建“支持網”:尋求專業同盟:
- 如果孩子狀態持續低落,伴有明顯情緒問題(如長時間低落、易怒、失眠、自傷念頭等),請務必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或精神科醫生的幫助。 這不是“家丑”,而是對孩子最負責的愛。專業的介入如同“引水”,能更精準地滋養干涸的心田。
最后的話:
厭學,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不是對父母的“宣戰書”。它提醒我們:孩子的內心世界,需要被真正“看見”和“滋養”。
教育的本質,是點燃一團火,而不是灌滿一桶水。 用理解代替指責,用支持代替強迫,用耐心靜待“心火”重燃。當孩子感受到被愛、被信任、被支持,當學習與他的生命意義產生連接,那股源自內心的力量,終將引領他穿越迷茫,找到屬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作者:一個扎根中國文化土壤的心理咨詢師,陪你點亮心燈,照見成長)
文中圖片來源:豆包AI生成
來源: 郭亞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