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斯時天氣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逸周書》曰:“土潤溽暑(溽暑,指潮濕而悶熱)。又五日,大雨時行”;又曰:“大雨不時行,國無恩澤”。大暑是一年中陽光最猛烈、氣溫最高、雷雨天氣橫行的節氣。大暑節氣,高溫酷熱、雷暴頻繁,雨量充沛,是萬物狂長的時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通緯·孝經援神契》說:“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后為小,望后為大也。
氣象變化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日照陽光最猛烈、最炎熱的節氣,“濕熱交蒸”也在此時到達頂點。大暑是雷陣雨最多的時節,雨量充沛,高溫與多雨時期基本一致,雨熱同期。季風氣候是中國地區的主要氣候,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中國多地高溫潮濕多雨,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中國多地高溫潮濕多雨。這個時節陽光猛烈、高溫潮濕多雨,雖不免有濕熱難熬之苦,卻十分有利于農作物成長,農作物在此期間成長最快。
大暑節氣是華南地區全年中陽光最猛烈、氣溫最高的時期,是華南西部雨水最豐沛、雷暴最常見、高溫日數最集中的時期,也是華南東部35℃以上高溫出現最頻繁的時期。 [28]大暑這時節也是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時期,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區天氣炎熱,35℃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經常還會出現40℃的高溫天氣,全國南北各地溫度相差不大。在北方內陸地區夏季干燥酷熱。
中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受副熱帶高壓等大氣環流系統的控制,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中國東部主雨帶一般由華南、江南一帶北抬至江淮地區。進入7月下旬(“七下八上”),相當于大暑后至立秋這段時間,伴隨副高等環流系統的季節性北抬,西南季風也會向北推進,副高外圍的西南風將來自熱帶、副熱帶的暖濕氣流輸送到北方地區,其與中緯度的冷空氣在華北、東北一帶交匯,華北、東北開始進入雨季。西北地區由于深居內陸,距海洋遙遠,是中國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區。
物候現象
大暑三候元代文人吳澄編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將一年二十四節氣分成“七十二候”,每個節氣分成三候。大暑三候為:“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每到大暑時節,由于氣溫偏高又有雨水,細菌容易滋生,許多枯死的植物潮濕腐化,到了夜晚,經常可以看到螢火蟲在腐草敗葉上飛來飛去尋找食物。另外土壤高溫潮濕,很適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長。三候是說在這雨熱同季的潮熱天氣,天空中隨時都會形成雨水落下。
節氣農事
“大暑”前后是一年中溫度最高的時間,農作物生長也最快。農耕生產與地理氣候條件密切相關。季風氣候是中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季風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季風氣候表現為雨熱同期,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成長。從降水的季節分布狀況來看,中國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尤其是大暑節氣,高溫酷熱、雨量充沛,是萬物狂長的時節。在高溫季節,農作物生長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正是中國降水最多、最集中的季節,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水熱搭配好,對農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由于中國的降水主要是由東南季風帶來海洋的水汽而形成,受夏季風的影響,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從降水的季節分布狀況來看,中國的南方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是典型的雨熱同期;中國北方的華北、東北等地區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之交,雖雨季短、降雨量少,但也是表現為“雨熱同期”的氣候特征,所以中國北方的華北、東北等地區氣候也是屬于“雨熱同期”。光照充足、降水豐沛、高溫濕潤的雨熱同期是中國非常優越的氣候資源,十分適宜農作物生長。
傳統習俗
1.曬伏姜:伏姜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于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后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5]伏姜中的姜辣素能有效地治療吃寒涼食物過多而引起的腹脹、腹痛、腹瀉、嘔吐等。喝過伏姜后,人會有身體發熱的感覺,這是因為它能使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張開,這樣不但能把多余的熱帶走,同時還把體內的病菌、寒氣一同帶出。當身體吃了寒涼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調房間里呆久后,喝杯伏姜能及時消除因肌體寒重造成的各種不適。
2.喝伏茶: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免費供應伏茶時間一般從農歷六月初到八月末。這種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古時候,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個習俗,就是村里人會在村口的涼亭里放些茶水,免費給來往路人喝。如今,這樣的涼亭很少見到了,不過在溫州,這個幾百年前的習俗卻被一直保留了下來。每個涼亭里都有專人全天煮茶,保證供應。這種茶在溫州有個專門的稱呼,叫做“伏茶”。
3.燒伏香:伏香,大暑節氣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臺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因此百姓燒香祈福,祈求風調雨順,百谷豐登;還有一種說法接近于中醫的灸,在伏天里用藥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療多種頑固的疾病。
4.吃仙草:大小暑時節,天氣酷熱,福建、廣東和臺等地方有在大暑前后有吃仙草消暑解毒的習俗。 [30]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莖葉曬干后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起居養生
1.起居:夏季入睡時間應以晚些為宜,此時一天的暑熱時期已過,晚上較為清涼,容易入睡。起床時間可以適當早些,因為天亮的時間比較早,符合天人相應的養生之道。此時節要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勞逸結合,避免烈日暴曬,注意室內降溫。適當補充水分,體質寒的人應以熱飲為主。
在家避暑時,空調記得這樣用:
1、室內降溫通風時,應先開空調后關窗戶;
2、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26℃左右的室內溫度最合適;
3、“桑拿天”時開啟除濕功能,不用調低空調溫度,也能舒適涼爽;
4、空調開3小時,記得開窗通風;
5、風口朝上更制冷,讓冷空氣由上而下循環,自然交流。
2.飲食:大暑時節,腸胃的消化功能較為薄弱,飲食以清淡為主,不可多吃肥膩、辛辣、煎炸食物。除了多喝水、常食粥、多吃新鮮果蔬外,還可適當多食用些清熱、健脾、利濕、益氣、養陰的食物,如蓮子、百合、薏苡仁等,荷葉、冬瓜、西瓜、綠豆等是不錯的消暑選擇,同時還要注意飲食衛生。
3.運動:大暑時節,運動時間在早上或傍晚為宜,運動地點建議在公園、湖邊等樹蔭下的陰涼地方。選擇運動量相對較小的運動,如太極拳、慢跑、羽毛球等,避免出汗過多而耗氣傷津,運動過后適當飲用溫開水。
4.衣著:大暑天,宜穿著舒適、透氣、吸汗性能好的衣服。人體皮膚汗孔開泄,衣衫寬松易于散熱,并且衣衫要勤洗勤換,防止久穿濕衣和剛暴曬過之衣物,以免暑濕之氣侵襲肌體。
5.精神:持續高溫天氣,不僅帶來身體上的不適,還可能出現“情緒中暑”,應戒躁戒怒、遇事學會冷處理。
來源: 寧波科學探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