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點社會實踐團三年深耕海洋科普進內陸:為內陸青少年播撒藍色夢想
當武漢青山區121社區的孩子們踮腳觸摸海螺標本時,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海洋學院藍點社會實踐團的海洋科普進內陸行動,已悄然走過第三個年頭。7月2日至18日,這支團隊再入武漢市多個社區,開展10余場主題科普課程,900余名中小學生在斑斕的海洋世界里,延續著這份跨越山水的藍色約定。
鋼花村街道121社區活動現場
三年深耕,讓科普內容愈發精準對接內陸青少年的認知需求。今年在121社區的“海洋資源寶庫”宣講中,成員們帶來的熱帶魚、貝類標本不再只是“好看的展品”—通過醫藥研發案例、食品供應鏈解析,孩子們逐漸明白:“原來遙遠的海洋,藏著這么多守護我們健康的秘密?!碑攲嵺`團成員提出“人類該做索取者還是守護者”的追問時,121社區一名二年級學生脫口而出的“要做海洋小衛士”,恰是三年來科普理念生根的縮影。
“海洋動力與化學”課堂上,潮汐發電原理的演示裝置前總圍著最密集的小腦袋?!安ɡ苏娴哪茏専襞萘疗饋韱??” 這樣的提問,從三年前的怯生生試探,變成如今此起彼伏的追問。實踐團成員用動態模型展示潮汐規律時發現,孩子們對“海洋能量”的理解早已超越“海水會漲潮”的初級認知,開始思考“如何讓大海的力量為地球降溫”。這種認知進階的背后,是三年間課程體系的持續迭代—從單純講解知識,到融入“雙碳”理念、新能源應用等時代命題,讓海洋科普始終與科學前沿同頻。
社區科普課堂互動現場
面對內陸孩子對海洋災害的陌生感,三年來實踐團不斷打磨“災害教育”的打開方式。今年南苑社區的“海洋災害探機理”課堂上,風暴潮吞噬海岸的模擬視頻播放時,現場安靜得能聽見呼吸聲?!昂[來了要往高處跑”“看到海水異常退去要趕緊躲”,這些防災知識通過真實案例解析、逃生路線圖繪制,變得具體可感。正如實踐團指導老師陳波所說:“三年前我們側重‘講清楚災害是什么’,現在更注重‘教會孩子怎么做’,這種轉變讓科學應對的種子,在遠離海岸線的城市也能扎根?!?/p>
海洋生態的“合作密碼”,是三年來最受孩子追捧的主題。珊瑚與蟲黃藻的“營養互換”、小丑魚與??摹鞍踩撁恕薄瓌討B示意圖前,孩子們從三年前的“覺得好玩”,進階到主動追問“還有哪些海洋小伙伴會互相幫忙”。當青山區科苑社區的孩子畫出“魚群保護珊瑚”的想象畫時,實踐團成員意識到:這種對生態平衡的理解,已悄悄轉化為“不隨手扔垃圾”“節約水資源”的日常自覺。
志愿者開展海洋科普宣講
三年堅守的意義,遠不止于知識的傳遞。對于身處長江中游的武漢青少年而言,海洋曾是課本里的遙遠名詞,是地圖上的一片藍。而藍點社會實踐團用三年時間,搭建起一座“認知橋梁”——從最初帶著標本走社區,到如今開發出“標本觀察 + 原理演示 + 模擬實驗 + 生態思考”的四維課程體系;從第一年暑期覆蓋 300 余人,到今年暑期惠及 800 多名孩子,越來越多內陸青少年開始懂得:海洋不是孤立的地理概念,而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生命共同體。
青山區科苑社區活動合影
藍??破?,智啟未來。三年時光里,中國地質大學藍點社會實踐團的腳步從未停歇。除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外,成員們三年內累計前往武漢市及周邊50多個社區和中小學開展海洋科普進內陸活動,累計惠及青少年15000余人,這不僅讓海洋知識在社區生根,更在無數青少年心中種下了探索未知的勇氣。當這些藍色夢想破土而出,終將匯聚成推動海洋強國建設的青春力量。
藍點社會實踐團與社區青少年合影
來源: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海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