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不是這樣?

  • 空調開到16度,心里還是一團火?
  • 一點小事就炸毛,看誰都不順眼?
  • 晚上翻來覆去,白天昏昏沉沉,干啥都沒勁?

先別急著怪天氣“有毒”! 這很可能不是簡單的“天熱煩躁”,而是你的“情緒”也在經歷“中暑”!作為研究傳統文化與心理健康的咨詢師,我們發現,老祖宗對“暑熱擾心”的觀察,與現代心理學驚人地一致。

用科學解碼:“情緒中暑”的生理密碼

高溫酷暑,不僅僅是體感不適那么簡單。它正在悄悄影響你的大腦“司令部”

  1. 神經遞質“失衡”了: 高溫應激下,身體會分泌更多壓力激素(如皮質醇)。它會抑制我們大腦里負責“快樂”和“穩定”的神經遞質(如血清素多巴胺)的分泌和功能。簡單說,就是讓你快樂物質變少,煩躁因子變多
  2. “理性腦”下線了: 掌管冷靜思考和情緒控制的大腦區域——前額葉皮層,在高溫、睡眠不足、脫水等狀態下,功能會減弱。這就好比大腦的“空調”功率不足,讓負責沖動的“原始腦”占了上風,更容易情緒失控、判斷力下降
  3. 生理節律“亂套”了: 暑熱難眠,睡眠質量大打折扣。睡眠是大腦的“深度清潔”時間,清除代謝廢物(如β-淀粉樣蛋白)。睡不好,不僅第二天精神差,情緒調節能力也大打折扣,陷入“越煩越睡不好,越睡不好越煩”的惡性循環。

老祖宗怎么說?——“暑易傷氣,暑易入心” (《黃帝內經》)。這精煉的八個字,精準概括了高溫對身心能量的消耗(傷氣)和對情緒、神志的擾動(入心)。

(圖片來源:豆包AI生成)

“靜心”有方:郭亞軒融合古今的避“情緒暑”指南!

別慌!對抗“情緒中暑”,老祖宗的養生智慧里藏著“清涼劑”,結合現代心理學,給你一套接地氣的**“靜心組合拳”:**

  1. “心靜自然涼”是科學!—— 啟動你的“內在空調”
  • 心理學應用: 練習正念冥想深呼吸(腹式呼吸)。每天只需幾分鐘,專注于當下的一呼一吸,能有效激活副交感神經(身體的“剎車”系統),降低皮質醇,給大腦“降溫”。就像給煩躁的內心裝上一臺靜音空調。
  • 傳統智慧呼應: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強調的正是內觀與靜心。找一處陰涼(哪怕只是辦公室角落),閉眼深呼吸,想象清涼泉水流過心田。
  1. “睡好子午覺”—— 給大腦充個“深度清涼電”
  • 心理學應用: 保障睡眠時長和質量是情緒穩定的基石! 尤其重視 “子時”(23點-1點)和“午時”(11點-13點)的休息。哪怕午間小憩15-30分鐘,也能顯著恢復前額葉功能,提升下午的情緒耐受力。
  • 傳統智慧呼應: 古人強調“子時大睡,午時小憩”,順應天地陰陽轉換,最養心神。中午瞇一會,不是偷懶,是給情緒“充電續命”!
  1. “飲食有節,清淡為要”—— 脾胃舒服,心情才舒暢
  • 心理學應用: 高溫下消化功能減弱,高脂、高糖、辛辣食物會加重身體負擔,間接影響情緒。多吃富含色氨酸(血清素前體,如豆類、小米、香蕉)和B族維生素(維持神經系統功能,如全谷物、綠葉菜)的食物。綠豆湯、冬瓜、荷葉粥等傳統解暑食物,不僅生津止渴,也有助減輕身體炎癥反應,間接舒緩情緒。
  • 傳統智慧呼應: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夏天脾胃弱,更要“省酸增辛,以養肺氣”,清淡飲食,保護中焦,不讓“濕濁”困住好心情。
  1. “移情易性”—— 給情緒找個“泄洪道”
  • 心理學應用: 感覺要“爆炸”時,別硬扛!主動轉移注意力:聽一段舒緩的古箏曲、侍弄花草、練幾筆書法、讀幾頁閑書。這些活動能激活大腦不同的愉悅回路,打斷煩躁的思維循環。
  • 傳統智慧呼應: 古人善用琴棋書畫“怡情養性”。撫琴可“導養神氣,宣和情志”,寫字能“澄神靜慮”,都是極好的情緒調節術。夏天在家寫寫“靜”、“涼”字,心也能跟著靜下來。
  1. “小扇引微涼”—— 善用環境與儀式感
  • 心理學應用: 物理降溫直接有效!用濕毛巾敷手腕、頸部(大血管流經處);搖一搖傳統的蒲扇,不僅是納涼,輕微的、有節奏的動作本身就有安撫作用,像一種溫柔的自我撫觸。在案頭放一盆綠植(如文竹、菖蒲)或一缸小魚,創造視覺上的“清涼綠洲”。
  • 傳統智慧呼應: “輕羅小扇撲流螢”,一把蒲扇,承載著夏日的閑適記憶。利用簡單的器物和自然元素營造清涼意境,是低成本高回報的“心境調節器”。

“情緒中暑”不是矯情,是身體和大腦在高溫下的真實反應。理解它背后的科學(神經遞質、大腦功能、睡眠節律),再借助我們老祖宗傳承千年的“靜心”智慧(養心、順時、飲食、怡情),我們完全能在這個炎夏,守住內心的那一方“清涼凈土”

你的“靜心”小妙招是什么? 是泡一杯菊花枸杞?還是聽雨打芭蕉?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夏日“情緒降溫”秘籍!一起把老祖宗的智慧用起來,讓這個夏天,身熱,心不燥!

來源: 郭亞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