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熱熱!最近,天氣太熱了!可為什么我的感覺已經熱出了“新天際”,氣象局預報的最高溫度還沒有超過40℃!

是不是氣象局的預報員偷懶了,少報了幾度?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人體感知的溫度和預報的溫度到底是不是一回事?人體感知的溫度和預報的溫度為什么不一致?

其實,氣象局預報和實測出來的溫度,是在百葉箱里測出的空氣溫度。

這個百葉箱,要設置在自然草坪上面,且周邊環境開闊,沒有高大建筑、樹木等阻擋風或遮擋陽光,氣溫感應器距離地面1.5米。這個是世界氣象組織的規范標準,全球統一。

我們來一個場景假設——某個夏日,氣象局預報氣溫40℃。百葉箱中實測氣溫也為40℃。

當天,在太陽下勞作的人,踩在水泥地面或柏油地面上,測量地面溫度,發現已經達到甚至超過50℃。測量一下距地1.5米的空氣溫度高達45℃。

所以,這就是當氣象局預報了40℃,近地面氣溫確實會存在超過40℃的原因。

另一方面,溫度高低變化是客觀存在自然界中,而對于冷熱的感知,又和受體的感覺息息相關。

人體對溫度的感知,受到環境影響,還有大氣中氣壓、濕度和風速等因素影響。

當氣溫達到33℃左右、相對濕度達到80%,人就會感到非常悶熱、不舒服,甚至容易中暑。

倘若空氣濕度小,即使是高于35℃的天氣,人體也少有悶熱難受的感覺。

人體對氣溫的感知還和風速有關。有人做過實驗,在旋轉的電風扇下,用溫度計測量空氣溫度,發現溫度計指示的溫度并沒有下降,但在同一空間,因為有電風扇的風,人體的感覺會特別涼爽舒適。

另外,個體差異也會導致體感溫度不一樣。人的胖瘦、所穿衣服顏色深淺、進行不同強度活動、個人心情好壞等都會影響體感溫度。

氣象學上把日最高氣溫達到35℃以上的天氣,稱之為高溫天氣。高溫預警信號一般分為三級:分別以黃色、橙色、紅色表示。

來源: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