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溫對多肉植物是不小的考驗,葉片作為最直觀的“健康信號”,常常會出現各種問題。這些問題既與高溫本身有關,也可能是養護方式不當的連鎖反應,提前了解并做好應對,才能讓多肉安全度夏。
一、葉片化水:高溫高濕的“致命組合”
夏季多肉最常見的葉片問題就是化水。表現為葉片變得透明、軟塌,輕輕一碰就脫落,嚴重時整株會從底部開始腐爛。
原因:高溫環境下,多肉會進入半休眠狀態,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大大減弱。此時若澆水過多,或環境通風差,盆土長期潮濕,葉片細胞就會因吸水過多破裂,引發化水。此外,正午強光直射后突然澆水(尤其是冷水),溫差刺激也可能導致葉片化水。
應對措施:
立即摘除化水葉片,避免腐爛蔓延,若莖稈也出現軟化,需砍頭修剪,晾干傷口后重新扦插;
嚴格控水,盆土完全干透后再少量澆水,選擇傍晚或凌晨水溫接近室溫時進行;
移到通風良好的散射光處,避免悶濕環境,可在周圍放置風扇增強空氣流動。
二、葉片干癟發皺:缺水與根系受損的“雙重預警”
高溫時,有些多肉葉片會從底部開始干癟、發皺,摸起來硬脆,甚至向內卷曲。這可能是兩種情況導致:
1. 生理性缺水:夏季高溫強光下,多肉葉片蒸騰作用加快,若長時間缺水,葉片會主動消耗自身儲存的水分來維持生存,底部老葉先干癟。這種情況屬于正常的自我保護,只要及時補水就能緩解。
2. 根系受損:若補水后葉片仍持續干癟,甚至新葉也開始發皺,可能是根系出了問題。高溫環境下,盆土悶熱易導致根系腐爛,或施肥不當燒根,根系無法吸收水分,葉片自然會缺水干癟。
應對措施:
生理性缺水:傍晚沿盆邊少量澆水,讓土壤緩慢濕潤,避免一次性澆透(防止刺激根系);
根系受損:脫盆檢查根系,剪掉腐爛、發黑的部分,用多菌靈浸泡傷口后,更換干燥的顆粒土重新上盆,暫時不澆水,放在陰涼處緩苗1-2周。
三、葉片灼傷:強光直射的“曬傷后遺癥”
夏季正午的陽光紫外線極強,多肉葉片容易被灼傷。表現為葉片出現不規則的黃褐色斑點、焦邊,或葉片頂端、邊緣變干變焦,嚴重時斑點會擴大,甚至穿透葉片。
原因:多數多肉喜光照,但不耐夏季正午的強光(尤其是長期放在室內突然移到室外的多肉)。葉片表皮較薄的品種(如法師、玉露、熊童子)更易被曬傷,高溫下葉片水分流失快,表皮細胞被紫外線破壞后,就會出現灼傷痕跡。
應對措施:
立即將多肉移到散射光處,避免再次暴曬,灼傷的葉片無法恢復,但只要不繼續惡化,不影響植株存活;
夏季正午需遮陰,可搭建遮陽網(遮光率50%左右),或放在窗邊、陽臺內側,接受早晚溫和的陽光;
曬傷后不要立即澆水,避免葉片因高溫高濕腐爛,待盆土降溫后再少量補水。
四、葉片發黃脫落:休眠期的“正常代謝”與“異常信號”
夏季多肉底部葉片發黃、脫落,需先判斷是正常代謝還是異常情況:
1. 正常代謝:高溫導致多肉休眠時,植株會減少養分消耗,底部老葉會逐漸發黃、干枯脫落,新葉則保持健康狀態。這種情況葉片脫落速度慢,數量少,屬于正常現象。
2. 異常脫落:若葉片發黃速度快,且伴隨葉片變軟、無光澤,甚至整株葉片一碰就掉,可能是根系腐爛(澆水過多)或嚴重缺水(葉片干癟發黃)導致。此外,環境突然變化(如從室外移到空調房),溫差過大也可能引發應激性落葉。
應對措施:
正常代謝無需處理,及時清理脫落葉片即可,避免堆積在盆中滋生細菌;
異常脫落時,檢查盆土干濕:盆土潮濕則脫盆修根,干燥則緩慢補水,同時保持環境穩定,避免頻繁移動位置。
五、葉片長斑/發霉:高溫高濕引發的病害
夏季高溫高濕環境下,多肉葉片還可能出現褐色斑點、白色霉層,或葉片邊緣發黑,這多是真菌性病害(如黑斑病、白粉病)的表現。
原因:高溫環境下,若通風差、葉片長時間潮濕(如淋雨、澆水時濺到葉片),真菌就會大量繁殖,感染葉片。葉片有傷口時(如碰傷、蟲咬),更易被病菌侵入。
應對措施:
及時摘除病葉,避免病害擴散,并用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殺菌劑噴灑植株及盆土表面,每周1次,連續2-3次;
澆水時避免淋濕葉片,若葉片沾水,及時用紙巾吸干;
加強通風,保持葉片干燥,發病期間暫時停止施肥,避免加重病情。
總結:夏季多肉葉片問題的核心應對原則
夏季多肉葉片問題的根源,大多離不開“高溫、高濕、光照過強”三個關鍵詞。養護時需牢記:控水、遮陰、強通風。少澆水、澆對水(傍晚、沿盆邊),避免強光直射,保證環境通風良好,讓多肉在涼爽干燥的環境中度過休眠期,葉片自然能保持健康狀態。一旦發現葉片異常,及時判斷原因并處理,就能最大程度減少損失,讓多肉安全迎接秋季的生長旺季。
來源: 合肥市錦韻多肉植物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