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作為中醫藥理論體系的核心載體,其真偽優劣直接關系臨床療效與用藥安全。歷代醫家對藥材鑒別積累了豐富經驗,《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典籍均設有專篇論述。本文精選22種常用藥材,結合傳統鑒別術語與現代實踐經驗,系統解析鑒定要點。
一、根及根莖類藥材
1.人參(五加科)
鑒別特征:主根呈“人”字分叉,具“蘆碗”(莖痕)、“珍珠點”(須根痕)。橫切面形成層環明顯,具“菊花心”紋理。《本草綱目》載:“生用氣涼,熟用氣溫”,生曬參斷面黃白色,紅參角質半透明。
2.當歸(傘形科)
斷面特征:黃白色至淡黃棕色,“朱砂點”(油室)明顯,形成層環深棕色,具濃郁特異香氣。《本草衍義》強調“頭破血,身和血,尾止血”,傳統分部位入藥。
3.黃芪(豆科)
性狀鑒別:表面淡棕黃色,具縱皺紋及橫向皮孔。質硬而韌,斷面纖維性強,“金盞銀盤”(皮部黃白,木部淡黃)特征顯著。常見偽品紅芪斷面無裂隙,豆腥味弱。
4.川貝母(百合科)
鑒別特征:類圓錐形,外層鱗葉2瓣,“懷中抱月”形態典型,底部平凹。氣微,味微苦。偽品平貝母頂端開裂,基部突出。
5.何首烏(蓼科)
斷面鑒別:生品具“云錦紋”(異型維管束),制首烏表面黑褐色,斷面角質樣。偽品芭蕉根斷面無云錦狀花紋,味澀。
二、果實種子類藥材
1.枸杞子(茄科)
傳統鑒別:表面鮮紅至暗紅,頂端有“白點”(柱頭痕),果肉柔潤,種子20~50粒。偽品河北大枸杞種子數少,味甜膩。
2.砂仁(姜科)
陽春砂特征:橢圓形,具三鈍棱,表面密生刺狀突起。氣芳香濃烈,味辛涼微苦。《開寶本草》載:“縮砂蜜形似白豆蔻”。
3.五味子(木蘭科)
北五味特征:表面紫紅,呈不規則皺縮,果肉柔軟。種子腎形,具油脂樣光澤。南五味子粒小,表面棕紅至暗棕。
4.山楂(薔薇科)
飲片鑒別:生山楂外皮紅棕色,具灰白小斑點。炒山楂表面焦褐色,焦山楂可見焦斑。偽品山林果果核大,果肉薄。
5.苦杏仁(薔薇科)
水試法:正品水浸后種皮膨脹脫落,可見子葉2片。桃仁呈扁長卵形,頂端尖,基部鈍圓。
三、全草類藥材
1.薄荷(唇形科)
鮮品特征:莖方柱形,葉對生,揉搓有特異清涼香氣。干品葉多皺縮卷曲,葉脈網狀下陷。
2.麻黃(麻黃科)
草麻黃鑒別:細長圓柱形,節間長2~6厘米,鱗葉裂片2。斷面髓部紅棕,朱砂點明顯。木賊麻黃節間短,鱗葉裂片2~3。
3.廣藿香(唇形科)
顯微特征:非腺毛1~5細胞,具壁疣。氣香特異,葉卵形,邊緣具鈍齒。偽品藿香葉片較薄,香氣淡。
四、動物類藥材
1.鹿茸(鹿科)
花鹿茸特征:具1個側枝稱“二杠”,主枝長17~20厘米。外皮紅棕,密生紅黃茸毛。馬鹿茸分枝多,體輕。
2.阿膠(馬科)
傳統鑒別:斷面光亮,對光透視呈半透明琥珀色。偽品雜皮膠斷面不光亮,有腥臭味。
3.全蝎(鉗蝎科)
道地特征:完整者頭胸甲與前腹部呈扁平長橢圓形,后腹部尾刺帶毒腺。鹽霜過重者可能摻偽。
五、礦物類藥材
1.朱砂(辰砂)
傳統鑒別:鮮紅色,條痕呈朱紅色,體重,質脆。偽品銀朱為人工合成硫化汞,色艷紅,條痕橙紅。
2.石膏(含水硫酸鈣)
煅制品鑒別:生石膏縱斷面具絹絲樣光澤,煅石膏呈白色粉末狀。偽品方解石遇鹽酸劇烈起泡。
六、其他類藥材
1.茯苓(多孔菌科)
經驗鑒別:體重堅實,斷面顆粒性,嚼之粘牙。偽品淀粉制品遇碘變藍。
2.金銀花(忍冬科)
顯微特征:花粉粒球形,具3孔溝。偽品山銀花腺毛頭部多細胞。
3.冬蟲夏草(麥角菌科)
道地特征:蟲體似蠶,表面深黃至黃棕色,子座單生。偽品涼山蟲草環紋不明顯。
4.西紅花(鳶尾科)
水試法:正品浸水后呈黃色,直線下沉,水面無油狀漂浮。偽品染色制品水染紅色。
藥材保存與選購要點
1.不同特性藥材的保存訣竅。辛香類藥材(薄荷、砂仁)需密封防揮發;甘味藥材(枸杞子、大棗)需防潮防蛀。
2.道地性原則。遵循“四大懷藥”“浙八味”等道地概念,如杭菊、宣木瓜等。
3.傳統鑒別歌訣應用。“檳榔皮松紋,大黃星點明,何首烏云錦紋,蒼術朱砂點”。
4.現代技術輔助。DNA條形碼技術可鑒別川貝母等易混淆品。
中藥材鑒定是融合“形、色、氣、味”四診的綜合性技術,既要掌握“黨參獅子頭,防風蚯蚓頭”等傳統術語,又要結合顯微鑒定、理化分析等現代手段。建議普通民眾在專業藥師指導下用藥,確保“辨狀論質”的科學性與安全性。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藥學部 唐耀輝
來源: 唐耀輝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