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30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航空工程專家梁守槃之子梁珪宣在 2025 科普中國說 530 科技工作者日特別場“跨越時光的科研接力”帶來演講《科學家的人生片段——梁守槃的故事》,講述中國航天歷史上,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
以下是梁珪宣的演講節選:
翻開中國航天史,有這樣一段記載:1958 年,任命梁守槃同志為“1059”地對地導彈總設計師。這短短一句話背后,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延續數年的故事。
故事要從 1955 年說起。
那一年,錢學森在中國政府的幫助下克服重重困難回到祖國。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國防建設成為重中之重。錢學森回國后,毛主席在一次接見中問他:“我們能搞導彈嗎?”錢學森沒有直接回答“能”或“不能”,而是反問:“為什么不能?”正是這句話,堅定了黨中央搞導彈的決心。
1956 年,中國成立了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當時中蘇關系還非常好,蘇聯援助了兩枚 P-1 導彈(德國 V-2 導彈的仿制品),作為中國導彈事業的起步教材。
1957 年,考慮到 P-1 導彈可能不夠用,中國決定引進更先進的 P-2 導彈,蘇聯表示可以幫助中國仿制 P-2 導彈,由他們提供樣品和圖紙資料。1958 年,兩枚 P-2 導彈、全套圖紙和蘇聯專家組抵達北京,中國正式開始了導彈仿制工作。
然而,誰來擔任總設計師卻成了難題。當時有人質疑:“整個五院只有錢學森見過導彈,你們誰見過?你們只能靠蘇聯這根‘拐棍’。”還有人建議等留蘇學生回國再開始仿制,以減少浪費。但中央認為國防形勢緊迫,不能等。
于是,在這個背景下,父親梁守槃被任命為仿制 P-2 導彈(代號“1059”)的總設計師。之所以代號“1059”,便是要在 1959 年 10 月,新中國成立十周年之際完成仿制工作。
圖片來源于梁珪宣PPT
1958 年,仿制工作正式啟動。但隨著中蘇關系惡化,蘇聯在合作上逐漸變得消極。一次,導彈需要一個環形高壓鋼瓶,這個高壓鋼瓶是需要用冷軋鋼板進行焊接制作,但當時中國煉不出合格的冷軋鋼板,向蘇聯訂貨,蘇方卻以“生產線已滿”為由拒絕,稱要等三年。
父親仔細研究環形高壓鋼瓶的全套工藝后發現,鋼瓶在焊接后需進行 700 攝氏度以上的回火處理,實際上已將冷軋鋼板變為熱軋鋼板,決定使用國產熱軋鋼板制造鋼瓶,成功解決了這一關鍵技術問題。
類似的問題接踵而至。導彈需要不銹鋼容器盛放硝酸和過氧化氫,但當時中國無法生產這種不銹鋼。父親從籃球中獲得靈感,提出用鋁做內膽、鋼做外殼的雙層結構,既耐腐蝕又承壓,實驗成功,再次突破技術瓶頸。
1960 年,蘇聯專家全部撤走,但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當年下半年成功發射了首枚“1059”導彈。
在“1059”導彈的設計過程中,父親又接到了新的任務——“我們不能永遠仿制,要走自行研制的道路。”
父親結合當時的情況,提出了“反設計”的方法,要求研究人員,不僅要搞清弄懂圖紙上的技術細節,還要學會“反設計”,即先進行理論計算,然后將結果與實物真實數據作對比,以判斷所學知識是否足夠正確。這個“反設計”法培養了我國自己的科技隊伍,讓我國的科研人員在后期可快速切換至獨立自主研發的狀態。
也是得益于“反設計”法,我國成功研制出“海鷹 2 號”導彈,射程超過 100 公里,解決了中國渤海灣海防的關鍵問題。
圖片來源于梁珪宣PPT
父親一生身體力行,始終堅信:要實事求是、認真做事、自立自強。他的故事,是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仿制到自主研發的縮影,也是一代科技工作者忠誠、智慧與擔當的真實寫照。
策劃制作
演講人丨梁珪宣 中國科學院院士、航空工程專家梁守槃之子
責編丨楊雅萍
審校丨徐來、林林
來源: 科普中國說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