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夏天8種“死法”,后4種全因人為,你中了幾個?
夏天對多肉來說是道“生死關”,高溫、高濕、強光等環境因素,再加上養護不當,很容易讓肉肉夭折。以下8種常見“死法”里,前4種和氣候相關,后4種卻純屬人為操作失誤,快來看看你有沒有踩坑。
一、非人為因素導致的4種“死法”
1. 高溫燜死
多肉最適生長溫度是15-28℃,當環境溫度長期超過35℃,葉片和根系會因“高溫脅迫”失去活性。尤其是葉片肥厚的品種(如熊童子、玉露),高溫會加速細胞水分蒸發,葉片發蔫、化水,最終整株枯萎。
2. 暴雨淋死
夏季暴雨多伴隨強風,雨水會堵塞土壤縫隙,導致根系缺氧。若盆土排水性差,雨水積在盆中,2-3天就會引發爛根,葉片從底部開始發黃、脫落,后期整株倒伏。
3. 強光曬死
多肉雖喜光,但夏季正午的紫外線強度是春秋季的2-3倍,直接暴曬會灼傷葉片。初期葉片出現褐色斑點,后期斑點擴大、焦枯,嚴重時葉片脫落,莖稈被曬得干癟。
4. 病蟲害致死
高溫高濕環境容易滋生介殼蟲、根粉蚧和黑腐病。介殼蟲會吸食葉片汁液,導致葉片發黃;根粉蚧藏在土壤中啃食根系,讓植株失去吸收能力;黑腐病則從根部蔓延到莖稈,使植株快速腐爛、倒伏。
二、人為操作導致的4種“死法”(最容易踩坑!)
1. 頻繁澆水“澇死”
很多人覺得夏天多肉缺水,忍不住頻繁澆水。但夏季多肉會進入半休眠狀態,根系活性低,對水分需求大幅減少。澆水過多會讓盆土長期潮濕,根系缺氧腐爛,表現為葉片透明化水,輕輕一碰就脫落。正確做法是:盆土完全干透后,沿盆邊少量澆水,避免澆透。
2. 盲目施肥“燒死”
夏季多肉生長停滯,此時施肥會導致根系無法吸收,肥料在土壤中發酵產生熱量,灼傷根系。施肥后1-2天,葉片會出現焦尖、卷曲,嚴重時整株枯萎。夏季應完全停止施肥,等秋季氣溫下降后再恢復。
3. 錯誤遮陰“悶死”
怕多肉被曬壞,有些花友會用塑料袋或厚紙板完全遮擋陽光。但過度遮陰會讓多肉缺光徒長,莖稈細長、葉片稀疏,同時通風變差,葉片易感染霉菌,出現黑斑、腐爛。正確遮陰是:用遮陽網擋住正午強光,保證早晚有散射光,同時保持環境通風。
4. 換盆換土“折騰死”
夏季是多肉的“脆弱期”,此時換盆會損傷根系,加上換盆后根系需要適應新土壤,而高溫環境會讓傷口感染細菌,導致緩苗失敗。換盆后若澆水,還會加速爛根,表現為植株倒伏、葉片大量脫落。夏季應停止換盆,等9月氣溫穩定后再進行。
總結
夏天養多肉,關鍵是“少折騰”:控制澆水、避免施肥、適當遮陰、保證通風,就能避開大部分風險。前4種非人為因素可以通過提前預防(如挪到通風處、暴雨前搬回室內)規避,而后4種人為操作則需要管住手,別因“過度關心”好心辦壞事。你的多肉夏天經歷過哪種“危機”?快來對照調整養護方式吧!
來源: 合肥市錦韻多肉植物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