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朋友拿著甲狀腺結節的體檢報告來找我,緊張地詢問:“醫生,我的甲狀腺結節要緊嗎?是不是要切掉?”

在許多朋友眼中,報告上這“結節”兩個字,仿佛是扎進心里的刺,就差和“癌”劃上等號了。但其實,甲狀腺結節本身并不罕見,隨著B超檢查的普及以及檢查精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在毫無癥狀的情況下就被查出了這個“結節”。

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有沒有結節,而在于這個結節是好還是壞?或者說要不要開刀?

醫生怎么看結節的“好壞”?答案就藏在B超報告里。

B超是判斷甲狀腺結節風險的首選工具。報告中除了告訴你有沒有結節,其實還藏著許多信息。比如,這個結節的邊緣是否清晰?內部有沒有鈣化?鈣化是粗大的還是細小的?血流信號多不多?結節是高回聲還是低回聲?是單發還是多發?這些特征綜合起來,就像給結節“畫像”,幫助醫生初步判斷它的風險。

你可能會說,那么多細節,我怎么看得過來?別慌,其實,你只要看一個指標就可以了!

為了讓評估結節好壞這件事情有一個相對統一、客觀的判斷標準,現在大多數醫院都使用一個分類系統,叫做 C-TIRADS(中國甲狀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C-TIRADS把結節從1類分到6類(其中4類又細分為4A、4B和4C),是一個風險分級系統:其中1類代表沒發現結節,6類是已經病理確診甲狀腺癌,中間的2至5類,則分別代表了結節為惡性的風險等級。臨床發現的大多數結節屬于2-3類,這類結節總體評估傾向于良性。如果報告中發現4類以上結節,就要引起重視,需要進一步檢查來評估甲狀腺癌的可能性。其中4A、4B和4C結節為惡性的概率為2%~10%、10%~50%、50%~90%,而5類結節則是高度懷疑惡性,風險超過90%。

看到這里,你可能已經明白:C-TIRADS就像是醫生手里的風險評估表,能幫助判斷哪些結節可以繼續觀察,哪些需要進一步檢查,甚至考慮手術。當你看到B超報告中的這一項分類時,便大致已經明白你的結節到底要不要緊了。

除了B超,血液檢查也不能少。

一般查出甲狀腺結節后,醫生還會建議你驗幾個和甲狀腺功能有關的指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T3、T4等血檢指標。這一步主要是看甲狀腺是否運轉正常,是否有甲亢、甲減或者甲狀腺炎?

比如,有些結節是“高功能型”的,能自己偷偷分泌甲狀腺激素,久而久之可能導致甲亢。如果術前就有甲狀腺功能的紊亂,不但可能誤導結節性質的判斷,術中、術后的風險也會增加。還有些亞急性甲狀腺炎發作時,也會表現為局部的腫塊,但卻并不是真正的腫瘤,也不需要手術,保守治療便會好。

檢查明確了,那到底什么時候該考慮開刀?

不是所有的甲狀腺結節都需要手術,如果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首先是懷疑惡性的結節,比如穿刺活檢提示惡性或疑似惡性。其次,若因各種情況沒有做穿刺,但B超表現為4B、4C或5類,風險很高,且結節持續在變大的,也應當手術。當然,也有一些考慮良性的結節,但長得特別巨大,壓迫氣管或食道,出現呼吸、吞咽不適的情況,也是需要手術治療的。

總結為一句話,高度懷疑惡性的,或者腫塊大到離譜的,都需要考慮是否進一步手術治療。

除此之外,體檢發現的大多數結節,即便觀察許多年,也可以與之相安無事,所以定期觀察即可。

如果你最近剛查出甲狀腺結節,希望這篇文章能幫你理清一些迷霧,不要再有“結節焦慮”了。

來源: 海上五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