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在經歷一件事兒時會聽到有人說“莫要帶有情緒”“控制住你的情緒”。

那情緒究竟是個啥?

情緒是我們天生就有的,小孩看到喜歡的東西會很開心,被欺負了會很生氣,失去了一樣東西會很悲傷,看到可怕的事物會很恐懼。喜、怒、哀、懼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基本情緒。

情緒是我們內心需要和愿望是否得到滿足的晴雨表。

情緒是一種混合的心理現象。它是由獨特的主觀體驗、外部表現和生理喚醒三種成分組成。

例如當一個小孩子被被媽媽冤枉指責了:他的主觀體驗會是感到憤怒和委屈,外部表現可能會是一邊生氣眉頭緊皺一邊流眼淚的表情,他此時的生理喚醒是出現發抖、呼吸加快的癥狀。

我們有情緒,同時我們也需要情緒,情緒是有功能的。

情緒是我們適應生存和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適度的緊張情緒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積極情緒的協調作用,而消極情緒會具有破壞、瓦解作用;情緒可以通過表情在人際間傳遞信息、溝通思想。

那情緒是如何產生的呢?不同的情緒理論有著不同的解釋[1],我們來聽聽大佬們怎么說。

詹姆斯-蘭格認為情緒刺激引起生理反應,生理反應進一步導致情緒體驗的產生。

坎農認為情緒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經系統,而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丘腦。

阿諾德認為情緒產生的基本過程是刺激情景—評估—情緒,來自外界環境的影響需要經過人的認知與評估后才能產生情緒。

沙赫特-辛格認為人對生理反應的認知和了解決定了最后的情緒體驗。

拉扎勒斯認為情緒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我們接受環境刺激影響、調節自己的情緒反應,并評價刺激事件與自己關系。

我們現在普遍接納的觀點為,情緒更多由認知影響,我們如何看待這件事情,會讓我們對同一件事情產生不同的情緒。

最后我們簡單介紹一些情緒調節的小策略

1、回避和接近策略

情境選擇策略,通過選擇有利的情境、回避不利的情境來實現的。例如當我們在一個環境中有人讓自己感到很不舒服,可以選擇離這個人遠一些。

2、控制和修正策略

通過改變情境中各種不利的情緒事件來實現的,情緒調節者試圖通過控制情境來控制情緒的過程或結果。例如在家里,伴侶的某些行為讓自己很不舒服,可以嘗試通過溝通讓伴侶明白自己的感受,減少此類行為的發生。

3、注意轉換策略

分心和專注。當感到很不開心時,轉移注意力到別的事物上,或者專注于一件讓自己感到還不錯的事情。

4、認知重評策略

認知改變,改變看待這件事的角度,例如有沒有別的解釋?十年之后我將如何看待這件事?

5、表情抑制策略

自我控制以抑制自己的情緒行為。為了維護我們的社會關系,有些時候即使很憤怒,也需要做好表情管理。

6、合理表達策略

情緒調節最為關鍵的策略。選擇合理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情緒。當感到憤怒的時候,可以選擇運動或者找一個沒人的地方喊一喊。

圖/文:小小心理學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來源: 小小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