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和成為經濟強國的基礎。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和全球產業變革,智能制造成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制造強國”戰略目標的核心動力。
智能制造,直觀地講,就是基于人工智能技術與制造技術集成而形成的滿足優化目標的制造系統或者模式。這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更實現了產品質量的飛躍。例如,在傳統制造中,產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往往是分離的,而智能制造則通過數據的實時傳輸和分析,實現了各環節的無縫連接。
自2015年《中國制造2025》戰略發布以來,中國在智能制造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
在政策層面,根據《“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部署,到2025年,70%的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基本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建成500個以上引領行業發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智能制造裝備和工業軟件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市場滿足率分別超過 70%和 50%。這些示范工廠將成為引領行業發展的標桿,推動整個制造業的智能化進程。
在實踐中,眾多企業已成為智能制造的先行者。例如,比亞迪在智能制造方面就取得了顯著成就。比亞迪除具備獨立自主研發的能力外,還前瞻性地實施了開放合作戰略,實現“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比亞迪構建了全棧自研的高階智駕系統“天神之眼”,另一方面,比亞迪積極與全球優秀的智駕供應商開展合作,共同推動智能駕駛技術的創新發展。海爾集團在智能制造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作為中國智能制造領域的先行者,在探索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海爾智家與時俱進,率先布局AI創新應用。工廠創新應用生成式AI、機器學習等先進技術,部署了多個先進用例。從發泡氣泡工藝參數的精準調整,到復雜設備故障的智能診斷與答疑,AI在每一個環節都發揮著關鍵作用。這些企業的成功經驗,為其他制造企業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
此外,智能制造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工業軟件等關鍵領域的技術突破,為智能制造提供了堅實支撐。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劉結一說,2024年,傳統產業追“智”逐“綠”,智能裝備快速普及。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占全球過半。新質生產力發展生機勃勃。
然而,智能制造的發展也面臨挑戰。如在市場需求方面,面對勞動力成本的攀升,制造企業亟需借助信息化與數字化工具來提升生產效率并控制成本。在自主研發方面,中國制造業在關鍵技術的自主開發能力亟需提升,核心技術領域仍有待突破。在專業人才方面,大部分企業由于缺乏綜合性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導致復合型人才數量不足,難以滿足制造企業的轉型需求。
智能制造正加速推動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通過技術創新和模式變革,中國制造業正逐步實現高質量發展,迎接更加智能化、綠色化的未來。
作者:中國科學院大學計算機學院 周楊凡
審核:中國科學院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高級工程師 史慧洋
來源: 科普話強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