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名車禍傷員、一氧化碳中毒者或腦卒中患者陷入深度昏迷時,家屬或急救人員往往面臨靈魂拷問:“此時用氧氣裝置施救,真的能救命嗎?”答案并非簡單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結合患者狀態、設備類型與操作規范綜合判斷。本文將拆解這一生死攸關的急救場景。

一、深度昏迷≠“等死”:缺氧是可逆的“黃金搶救期”

深度昏迷患者并非完全失去生機,其能否蘇醒取決于缺氧時間與腦損傷程度:

? 輕度缺氧昏迷:如因溺水、窒息導致昏迷10分鐘內,通過及時供氧+心肺復蘇,蘇醒率可達70%以上;

? 重度缺氧昏迷:若腦細胞缺氧超15分鐘,蘇醒率驟降至30%,且可能遺留永久性神經損傷;

? 案例佐證:2024年杭州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中,患者昏迷4小時后經ECMO(體外膜肺氧合)治療,3天后蘇醒,但存在語言障礙。

關鍵結論:深度昏迷患者需在“黃金4-6分鐘”內啟動供氧,否則腦細胞將不可逆死亡。

二、氧氣裝置施救:分場景、分設備、分操作

針對不同昏迷原因與場景,需選擇適配的供氧設備與方式:

(一)院前急救(如車禍現場),推薦便攜式氧氣罐+面罩,這樣操作:1. 清除患者口腔異物2. 將面罩緊扣口鼻,流量調至5-8L/min3. 每2分鐘檢查呼吸與血氧飽和度。禁止對意識清醒但呼吸困難者強行加壓供氧(可能引發氣胸)。

(二)院內急救(ICU),推薦呼吸機+ECMO,這樣操作:1. 氣管插管后連接呼吸機,設置潮氣量400-600ml2. 若血氧持續低于85%,啟動ECMO3. 每小時監測動脈血氣分析。禁止對心跳驟停者直接使用ECMO(需先完成心肺復蘇)。

(三)家庭護理(如腦卒中),推薦家用制氧機+鼻導管,這樣操作:1. 將流量調至2-3L/min(避免二氧化碳潴留)2. 每15分鐘觀察患者胸廓起伏3. 同步撥打120。禁止對昏迷患者使用霧化器(可能引發嗆咳)。

技術細節:

? 便攜式氧氣罐:含氧量99.5%,持續供氧時間約15分鐘(4L裝),適合轉運途中急救;

? ECMO:通過體外循環裝置替代心肺功能,可將血氧飽和度從60%提升至95%以上,但操作需專業團隊。

三、供氧誤區:這些“土方法”可能致命!

? 誤區1:“給昏迷者猛吸氧氣就能醒”

反例:2023年廣東一男子為昏迷妻子加壓供氧,導致肺泡破裂引發氣胸。

正確做法:維持血氧飽和度90%-95%即可,過量供氧可能引發氧中毒。

? 誤區2:“昏迷患者不能移動,直接吸氧”

反例:2024年北京一建筑工人因一氧化碳中毒昏迷,現場人員未將其移至通風處直接供氧,導致二次中毒。

正確做法:先轉移至空氣流通處,再啟動供氧。

? 誤區3:“氧氣罐隨便用,濃度越高越好”

反例:2025年成都一老人因慢性阻塞性肺病昏迷,家屬使用工業氧氣罐(含雜質)供氧,導致呼吸衰竭。

正確做法:必須使用醫用級氧氣(純度≥99.5%),并檢查設備有效期。

四、供氧之外:這些急救措施同樣關鍵

? 心肺復蘇(CPR):

對無呼吸、無脈搏者,立即進行30:2的胸外按壓+人工呼吸,直至供氧設備到位。

數據:心肺復蘇可使患者蘇醒率提升40%。

? 體位管理:

昏迷者需采用側臥位(防止嘔吐物窒息),頭部墊高15°(促進腦部供血)。

? 病因干預:

? 腦卒中:4.5小時內靜脈溶栓;

? 一氧化碳中毒:高壓氧治療需在中毒后6小時內啟動;

? 藥物中毒:立即洗胃并使用納洛酮等促醒藥物。

供氧≠萬能,但正確施救能改寫生死

當面對深度昏迷的被施救者,供氧裝置是“救命稻草”,但需配合精準診斷、規范操作與病因干預。正如急救醫生所言:“氧氣不是靈丹妙藥,但及時供氧能讓更多患者等到‘靈丹妙藥’的到來。”

記住這個口訣:

“昏迷先供氧,體位要側躺;病因查清楚,轉運別慌張。”

(作者:重慶市九龍坡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 副主任醫師 陶然)

來源: 重慶市九龍坡區科普創作與傳播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