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持續肆虐的極端高溫天氣,讓“熱穹頂”這個聽起來有些科幻的詞匯頻繁登上熱搜。它形象地描繪了一種如同巨大鍋蓋籠罩在特定區域上空,將熱空氣牢牢鎖住、不斷加熱增溫的天氣現象。那么,造成這種“鍋蓋效應”的幕后推手究竟是氣象學中常提到的阻塞高壓還是副熱帶高壓呢?答案很明確:造成典型、強烈的“熱穹頂”事件的主要天氣系統是阻塞高壓。

一、兩大高壓系統:角色定位不同

要理解“熱穹頂”,首先需要認識阻塞高壓和副熱帶高壓這兩個關鍵角色:

1. 副熱帶高壓:

定位: 位于副熱帶地區(大致緯度在20°-35°之間),是地球大氣環流中一個常年存在、相對穩定的大型高壓系統。例如,影響我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西太副高”)。

成因:主要受哈德萊環流(Hadley Cell)下沉氣流的控制。赤道地區上升的熱空氣在副熱帶地區下沉,形成高壓。

特征:

范圍巨大,位置有季節性南北移動(夏季北抬,冬季南退)。

內部盛行下沉氣流,空氣下沉過程中被壓縮增溫,導致晴朗少云、炎熱干燥的天氣。

夏季高溫熱浪的重要背景,尤其是當其異常偏強、偏北、穩定控制時。

2. 阻塞高壓:

定位:主要出現在中高緯度(通常在50°N以北),不是常年存在的固定系統。

成因:西風帶(急流)中的大型擾動密切相關。當西風帶的波動(羅斯貝波)振幅異常增大時,會形成一種近乎靜止的、強大的高壓脊,有時甚至呈現閉合的高壓中心。它像“路障”一樣阻擋了西風帶正常的自西向東移動。

特征:

持久性: 一旦形成,可以在同一地區持續數天甚至數周。

阻斷性:其核心特征是阻斷了中緯度地區正常的天氣系統(如低氣壓、冷鋒)的東移路徑。

內部特征:高壓脊內部同樣盛行強盛的下沉氣流,導致空氣壓縮增溫、晴朗干燥。

影響范圍:其下游(東側)往往伴隨強烈的低壓槽或切斷低壓,帶來截然相反的天氣(如暴雨、冷空氣)。

二、“熱穹頂”的形成機制:阻塞高壓的核心作用

“熱穹頂”現象的本質是一個異常強大且持久的高壓系統(通常是阻塞高壓)在高空形成一個巨大的“穹頂”結構。其形成和維持過程如下:

1. 強大的高壓脊形成:中高緯度西風帶發生劇烈波動,形成一個異常強大、振幅巨大的高壓脊。

2. 下沉氣流主導: 高壓脊(或閉合的阻塞高壓中心)控制下,空氣大規模、持續地向下沉降。空氣在下沉過程中被壓縮,溫度顯著升高(絕熱增溫)。這是近地面高溫的最直接熱力來源。

3. “穹頂”效應:

這個強大的高壓系統像一個堅固的“鍋蓋”罩在大氣上層。

抑制上升運動:它阻止了地表熱空氣的上升和對流發展,導致云層難以形成,陽光得以直射地表,持續加熱地面和近地面空氣。

阻擋冷空氣入侵:最關鍵的是,阻塞高壓的“阻斷”特性阻止了來自高緯度或海洋的冷空氣系統(冷鋒)進入該區域。正常情況下,冷空氣是打破高溫循環的關鍵因素,但在阻塞高壓的“穹頂”下,冷空氣被完全擋在外面。

4. 熱量持續累積:在晴朗少云的條件下,太陽輻射持續加熱地表;地表再將熱量輻射給近地面空氣;下沉氣流進一步加熱空氣并抑制熱量向上散逸。同時,冷空氣無法進入。這樣,熱量就在“穹頂”下的區域不斷累積、循環、加劇,導致極端且持久的高溫。

三、為什么是阻塞高壓而非副熱帶高壓?

雖然副熱帶高壓也帶來高溫,但它在“熱穹頂”事件中通常扮演的是背景或協同角色,而非主導和直接塑造“穹頂”結構的角色:

1. 位置差異:典型的、造成嚴重災害的“熱穹頂”事件(如2021年北美西部、近年歐洲熱浪)通常發生在中高緯度地區(如加拿大、美國西北部、西歐),這超出了副熱帶高壓的常規核心控制區(副熱帶)。這些區域正是阻塞高壓活躍的舞臺。

2. 關鍵特征——阻塞與停滯:“熱穹頂”最致命的特點是持久性和對正常天氣流動的徹底阻斷。這正是阻塞高壓的定義性特征。副熱帶高壓雖然穩定,但其季節性移動相對規律,且其控制區域邊緣通常仍有天氣系統的更替(如熱帶氣旋、西風槽擾動等),不一定能形成完全隔絕的、持續數周的高壓“穹頂”。

3. 事件關聯:氣象學上分析具體的極端高溫熱浪事件(尤其是中高緯度)時,幾乎總能追溯到其上空存在一個強大的、停滯的阻塞高壓系統或異常高壓脊。例如:

2021年北美“熱穹頂”: 氣象分析明確指出,一個異常強大的阻塞高壓脊盤踞在北美西部上空,是造成這場史無前例高溫災難的直接元兇

歐洲極端熱浪:反復出現的阻塞高壓(如形成于大西洋或歐洲上空的Ω型阻塞)是歐洲近年破紀錄高溫事件的主要驅動者

4. 協同作用:不可否認,在有些情況下,特別是當副熱帶高壓異常強盛北抬時,其北緣可能與中緯度的高壓脊或阻塞高壓結合或疊加。這會使得高溫區域更大、強度更強、持續時間更長。但即使在這種協同作用下,對中高緯度特定區域形成“穹頂”式封鎖和極端高溫起決定性作用的,仍然是那個停滯不動的阻塞高壓系統。

四、總結:鎖定關鍵“鍋蓋”

“熱穹頂”是極端高溫天氣的一種形象比喻。從氣象專業角度看,造成這種“鍋蓋效應”的核心機制在于:

主導系統:阻塞高壓。 它通過在中高緯度形成強大、持久且近乎停滯的高壓脊/中心,制造強烈的下沉增溫,并最關鍵地阻斷了冷空氣的入侵路徑,使得熱量在局部區域持續累積、無法消散。

副熱帶高壓的角色: 它是夏季高溫的背景場,當其異常強盛時,會顯著增加大范圍高溫的風險和強度。在特定情況下(如北抬顯著),它可能與阻塞高壓協同作用,加劇高溫,但并非塑造典型中高緯度“熱穹頂”結構的直接和主導力量。

因此,當新聞中再次提到“熱穹頂”導致破紀錄高溫時,我們可以知道,氣象學家們正在密切關注的,正是那個在中高緯度上空充當“頑固路障”的阻塞高壓。理解這一機制,不僅有助于我們認識極端天氣的成因,也凸顯了研究氣候變化如何影響西風帶和阻塞高壓活動頻率/強度的重要性——這直接關系到未來極端高溫事件的發生風險。

來源: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