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使至塞上》王維
蕭關,又稱隴山關,位于黃河支流清水河上游,在今寧夏固原市的六盤山地區,為關中西北之屏障。
關中以北地區長期生活著強悍的游牧民族,其南下關中的主要通道是渭河、涇河穿切而成的河谷低地,其中渭河谷地地勢險要,而涇河河谷因地形相對平緩,成為突破隴山屏障的關鍵路線。蕭關即扼守在涇河谷地進入關中的山口處。
這里雖非絕壁,但山勢險要易守難攻。蕭關與六盤山隘口、戰國秦長城、固原河谷修建的堡寨相互聯動,構筑了一個綜合防御體系,守護關中西北的安全,是直面北方游牧民族,護佑中原王朝政權的關鍵防線。
軍事歷史
漢文帝時期,匈奴對中原的試探性進攻日益頻繁。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騎兵突破河套防線,直撲北地郡蕭關。作為關中西北第一道屏障,若蕭關失守,匈奴既可順涇河直逼關中核心,也能沿六盤山與隴山之間的通道東進,占據關中西部,兩條路線都直接威脅到長安的安全。
到漢武帝時,隨著國力強盛,對蕭關加倍重視。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45歲的漢武帝劉徹首次“翻越隴山,西登崆峒,北出蕭關”,對安定郡進行巡視。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冬,又“通回中道,遂北出蕭關”,巡視西北邊境,展示漢軍實力,以此威懾匈奴。除了秦漢時期的匈奴,隋唐時期的突厥、吐蕃,北宋時的黨項等游牧部族,都曾在蕭關與中原農耕民族激烈交鋒。千百年來邊塞烽火不絕,無數將士在此埋骨黃沙。
邊塞詩派
這座見證無數金戈鐵馬、浴血奮戰的雄關,也滋養了文人墨客的家國情懷。他們臨關山抒懷,溯涇水詠史,用筆墨銘刻下蕭關的歷史,由此在唐詩中開創出蒼涼雄渾的邊塞詩派。
隴是唐人對關中西邊的山嶺的統稱,據不完全統計,在眾多華夏詩詞中,有超過170篇是直接寫蕭關的,《全唐詩》中提及關隴的詩句加起來有近千首之多。羌笛、秋風、征塵、胡馬等意向往往和關隴一起出現,共同構成了邊塞詩的基本框架。后世關隴二詞更是逐漸泛化成為了邊疆的代名詞。邊塞詩中縱有艱苦蕭瑟,但其中所描繪的壯闊景觀卻始終激蕩著盛唐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
回中道路險,蕭關烽候多。五營屯北地,萬乘出西河。—《上之回》盧照鄰
蕭關隴水入官軍,青海黃河卷塞云。北極轉愁龍虎氣,西戎休縱犬羊群。—《喜聞盜賊蕃寇總退口號五首》杜甫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蓬侯騎,都戶在燕然。—《使至塞上》王維
大散關
樓船夜雪瓜洲度,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
大散關原稱為“散關”,南宋后稱“大散關”,位于今天的陜西省寶雞市,南起陜西鳳縣“煎茶坪”,北至渭濱區“益門堡”,是中國古代最長的關隘。大散關是關中與漢中、巴蜀之間的咽喉,兩側有崖壁對峙,南北深谷陡峭,號稱“一線天”。自古以來就有“蜀襟隴鑰,川陜噤喉”之稱,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得名姜水散關因散谷水而得名。“散谷水”是清姜河的古稱,《國語·晉語》云:“炎帝以姜水成。”姜水即今之清姜河,位于寶雞市渭濱區,為渭河一級支流。其源頭在秦嶺之巔,被秦嶺一分為二,流向南麓為嘉陵江,流向北麓為清姜河。傳說中上古時代的炎帝神農氏氏族先民即生長繁衍于此地,炎黃子孫在這條河邊學會了農耕、醫藥和商貿,是公認的炎帝故里。
軍事歷史大散關“關控陡絕”,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正如《史記》所載:“北不得無以啟梁益,南不得無以固關中”,意思是在此關以北的諸侯國,得不到此關,就無法去梁洲,益洲;此關以南的諸侯國,得不到此關,就控制不了關中。散關鎮守的就是當年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陳倉道。歷史上爭奪散關之戰有70多次。秦末(公元前206年),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自漢中由褒斜故道經散關,拔陳倉,定三秦,建立西漢;東漢建武二年(26年),延岑引兵進入散關至陳倉;三國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攻張魯,自陳倉過散關入蜀;蜀漢后主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病逝五丈塬;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宋將吳玠據險抗金,哀兵迎敵,全獲大勝。
山環水繞之間,四塞始終如一地守護著關中平原,讓這片沃土在歷史烽煙中存續文明,于歲月長河里滋養生機。
來源: 陜西水利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