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 (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四肢百骸通過經絡有機地聯系在一起,臟腑就如同一個城市中必備的最基本的設施,比如自來水廠、發電廠、通信設施、變電設備、垃圾處理廠等,而經絡就是連通這些基礎設施的各種管網,如自來水管網、電網、公路等,臟腑是基本,但管網也是必不可少的,人體就是這樣一個完整的個體。中醫學認為,通過經絡的內外聯系,臟腑病變可反映到體表,并出現特定癥狀和體征,而刺激體表相應穴位又可以治療相應臟腑的疾病,正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揣外而知內,治外而調里”。
一、按摩心經極泉穴能養心安神
按摩心經上的穴位對治療心臟疾病有一定的好處,比如,心經上的極泉穴是治療心臟病的名穴,常按極泉穴有寧心安神、解郁止驚之功效。
具體方法是:將你的右手四指放在左側胸大肌外側,拇指按于胸大肌內側。再用食指、中指自然點按在腋下極泉穴;邊捏拿胸大肌,邊用食指、中指點揉此穴,反復操作10次,然后再換手同法操作。
二、按摩肝經太沖穴可疏肝解郁
按摩肝經上的太沖穴可疏肝解郁,調理氣血,化濕通經,對脅腹滿滿、頭痛目眩、疝痛、小便不利、月經不調等癥有很好的效果,此法尤其適用于要生悶氣的人。
具體方法是:用你的大拇指按摩太沖穴,可由下向上按揉,雙腳都要按摩。每側按摩5分鐘,你還可以從太沖穴揉到行間穴,將痛點從太沖穴轉到行間穴,效果會更好一些。
三、按摩脾經三陰交穴可健脾養血
經常按摩脾經有健脾養血之功效,三陰交是脾、腎、肝3條經脈相交之處,是治婦科病的靈丹妙藥。經常按摩此處,可防治月經不調、痛經、白帶多、崩漏、盆腔炎、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神經衰弱等癥,需要注意的是,古人曾利用此穴進行墮胎,因此孕婦不宜進行此處按摩。
具體方法是:(1)將你的拇指指端按在三陰交穴上,然后逐漸用力深壓捻動;(2) 將你的拇指指腔在三陰交穴輕柔、和緩地揉動。
四、按摩肺經中府穴可治肺病
按摩肺經可改善呼吸不暢、咳嗽、喉燥咽干、流鼻涕、氣喘等癥狀,比如,常按摩肺經上的中府穴可防治咳嗽、 哮端等癥。
具體方法是:用雙手拇指同時按壓胸上方兩側的中府穴,每次至少壓5下,每下壓3~5秒鐘。
五、按摩腎經太溪穴能提高腎功能
太溪穴是腎經的的腧穴,古代又稱其為“回陽九穴之一”經常按摩此穴,具有明顯提高腎功能的作用。
具體方法是:用對側手的拇指按揉太溪穴,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注意力量要柔和,以感覺酸脹為宜。
六、按摩膽經可減小大肚腩
人的氣血在子時(晩上11點至凌晨1點)流注于膽經,此時人體的陽氣初生, 如果我們在此時吃食物,所攝取的能量會被化為脂肪,趁著此時血氣流注之便, 沿著膽腑一帶的經脈堆積、儲存,因此很容易形成大肚腩,要想減小你的大肚腩, 可以經常按壓膽經上的豐隆穴。
具體方法:左(右)下肢平放在對側膝關節上,將右(左)手中指指尖放在豐隆穴上,拇指放在對側,用力掐分鐘,每天早、晩堅持做1遍。
七、常敲胃經能減肥
經常吃得太多,就會損傷脾胃,導致脾胃虛弱,運化無力,脂肪堆積、 這是導致肥胖的機制,每天敲胃經,能讓身上的贅肉消失,而且體重也不會反彈。
具體方法:循經開始,從鎖骨下,順兩乳,過腹部,到兩腿正面, 一直敲到腳踝,敲打胃經時要稍稍用力, 一定要敲到小腿脛骨外側到第二個腳趾間連線的這條經脈,從足三里穴位開始,有疼痛感的地方就是穴位,就要重點敲;腳背最高的地方也要敲。
八、按摩小腸經可治肩臂疼痛
肩臂疼痛是小腸經所表現的癥狀之一,如果我們稍微用力地按揉手臂外側的小腸經絡,就可改善這種不舒服的癥狀。
按摩小腸經時先要找到它的循經路線,小腸經從小指外側向上走,沿著手臂外側的后緣,到肩關節以后向脊柱方向走一段,然后向前沿著頸部向上走,到顴骨,再到耳朵,按摩時循經而上就可以了。
九、按摩大腸經合谷穴可治牙痛
中醫四總穴歌訣有“面口合谷收”之歌,因此,按摩大腸經上的合谷穴能治療牙疼、牙齦炎、舌炎、腮腺炎等,比如,牙疼時,按壓合谷穴5分鐘后, 疼痛會減輕;如果有牙齦易,并且持續時間較長,反復發作,經常按壓合谷穴能起到一定療效。
按壓合谷穴時注意用對側手的拇指和食指指腹用力按壓,直到產生酸脹感為宜,每天按壓2次即可。
十、按摩膀胱經天柱穴可防治后腦痛
天柱穴是位于血管和神經通路關卡的穴位,經常按摩膀胱經上的天柱穴可有效消除后腦痛。
具體方法:將雙手拇指放在天柱穴上,其他4指自然托住頭部;拇指用力斜向上按壓5秒鐘,力度以感覺舒服為宜。
十一、按摩三焦經陽池穴可緩解手腳發冷
按摩三焦經上的陽池穴可以治療手腳發冷癥,經常按摩此穴,可暢通血液循環,平衡激素分泌,使身體溫暖如春,進而消除手腳發冷癥。
按摩時,最好是兩手一齊用,先以一只手的中指按壓另一只手的陽池穴,再換過來用另一只手來做,按摩時間要長,力度要緩。
十二、按摩心包經膻中穴寬胸里氣
膻中穴位于人體的胸部正中,為八會穴之一,為氣之所會,宗氣之所聚處,是人體穴位當中的理氣要穴,具有寬胸理氣、止咳平喘、宣肺化痰、通陽化濁、開郁散結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胸痹心痛、咳嗽、氣喘等癥狀。膻中穴是心包經的募穴,心包為心之外衛,心主神明,所以刺激膻中穴還具有安神定驚、清心除煩的作用,用于治療心悸、心煩等病癥。
按摩取穴時,可取仰臥位或端坐位,用中指的指腹點揉穴位,可順時針和逆時針交替點揉。點揉的力度要適中,手法均勻、柔和,不要過度用力。每天早晚各按摩1次,每次點揉3-5分鐘即可。
老中醫提醒
人體心臟的外面還有一個心包,心包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代心受邪,它可以保護心臟,使心臟不受外邪侵入,若有外邪侵入,心包會首當其神地來掩護, 一旦心臟有病,就會表現在心包上,因此,要照顧好心包,平時就要多按摩心包經,按摩時先找準中神、 勞宮、大陵、內關、間使、郄門、曲澤、天泉、天池等穴位,然后每個穴位每天按壓2~3分鐘即可。
**注:**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 恩慈中醫藥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