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0年起,這個特殊的日子便承載著普及母乳喂養知識、倡導科學喂養理念的使命。母乳喂養不僅是母嬰之間的生命紐帶,更是為寶寶健康成長筑牢根基的天然饋贈。
母乳喂養對嬰兒、母親和家庭有多方面的優點,母乳喂養不但營養豐富、增強免疫力、促進嬰兒腸道健康,而且經濟方便,還能促進母嬰情感交流、促進母親身體恢復,同時還能降低嬰兒過敏現象,甚至還能減少女性患卵巢癌、乳腺癌的幾率。近年來研究表明母乳喂養能提升嬰兒智力、減少嬰兒猝死癥的發生、兒童期肥胖、罹患過敏性疾病的幾率等等。
雖然人人都知道母乳喂養的好,但是喂養過程中總還是會遇到各種“挑戰”,我們只有科學的喂養,才能少走彎路,今天來分享2023年新版《昆士蘭促進母乳喂養臨床指南》,這里從產前、產時和產后三個階段,提出了科學實用的母乳喂養建議。
一.產前多溝通 喂養更輕松
通過溝通,我們要支持準媽媽的喂養決定。準媽媽可以通過網絡信息,比如圖文、視頻等方式了解母乳喂養的優缺點,并根據個人意愿制定喂養計劃。
其實母乳喂養就是人類的本能,它并不艱難,母乳喂養的挑戰是常見的,任何人都可能經歷。
二.產時早接觸 母乳更充足
無論是順產還是剖宮產,產婦產后都要與寶寶皮膚接觸至少一小時,那什么時候開始皮膚接觸是最佳時機呢?自然分娩在胎兒娩出后即可進行母嬰皮膚接觸,而器械助產的產婦則建議在分娩后進行皮膚接觸。剖宮產可根據麻醉方式選擇皮膚接觸時機,如果是局部麻醉,則在手術室或到達恢復區域后10分鐘內提供皮膚接觸,如果是全身麻醉,則在產婦能夠對嬰兒做出反應后的10分鐘內給予皮膚接觸。
那什么時候開始早吸吮呢?一般來說,嬰兒出生后有兩個小時的清醒期,是開始母乳喂養的理想時間。
三.產后科學喂養 母嬰都更健康
問題一:什么樣的哺乳姿勢會讓產婦和寶寶都很舒適呢?
①產婦采取舒適的姿勢,并用手臂為嬰兒提供全身支撐,如果是坐著的,鼓勵產婦靠后使其背部得到支撐。
②嬰兒身體緊貼母親身體,頭和身體呈一條直線。
③嬰兒面向乳房,鼻子對著乳頭,避免用手抓握嬰兒的頭、頸和肩中部 。
問題二:什么樣子是乳頭含接良好的征象?
答:
①嬰兒將乳頭和大部分乳暈吸進口腔;
②可以觀察到下頜的深部運動;
③母親感到舒適;
④嬰兒看起來舒適、放松,沒有扭動、緊張、皺眉;
⑤乳汁轉運明顯;
⑥喂奶后乳頭可能會略微拉長,但不會變平、變白或者呈脊狀。
問題三:什么樣的喂養頻率是正確的呢?
答:不鼓勵定時喂養,提倡按需喂養。
①在生后第一個星期,嬰兒在24小時內即可建立每天8-12次的母乳喂養模式,在生后第二個24小時內,隨著乳汁的增加,嬰兒的喂養頻率也會增加。
②母乳喂養的頻率隨著嬰兒的需求和每天的母乳轉移速度而變化。
③大多數嬰兒母乳喂養后就會安靜下來,但是部分嬰兒母乳喂養后仍不能安靜下來并繼續尋求喂養和/或安撫。
④每次喂奶的時間長短變化也很大,在最初的幾天/幾周和可能需要一個小時,因此,不鼓勵定時喂養,需觀察嬰兒有效吸吮的特征。
問題四:如何判斷寶寶吃飽了呢?
答:①排便:大便的頻率和顏色與充足的母乳攝入量有關。出生后24-48小時內大便由胎便轉變為過渡性大便,第3-4天出現黃色大便,第5-7天每天最少排便3-4次。
②排尿:尿量/濕尿布頻率:出生后24小時內1個或更多,生后24-48小時2個或者更多,生后48-72小時為3個或者更多,生后72-96小時4個或者更多,第一周結束為6個或者更多。
③體重:嬰兒的體重正常情況下,母乳喂養的足月嬰兒通常會在生后第3天體重減輕7%-8%,生后第5天體重最多減輕10%,大多數嬰兒在第10天恢復至出生體重。
問題五:什么情況不建議母乳喂養?
答:1.不建議母乳喂養:
①需要特殊配方奶:如嬰兒患有半乳糖血癥、楓糖尿病、苯丙酮尿癥;
②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陽性母親。
2.需要暫時避免母乳喂養包括但不限于:
①危重癥產婦(如敗血癥);
②丙型肝炎陽性且乳頭出血;
③乳房上有1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避免母乳喂養,直到所有活動性病變都消退;
④近期感染梅毒在治療24小時后,只要乳房或乳頭周圍沒有病變,就可以開始母嬰接觸和母乳喂養。
3.建議:
①無論何時考慮中斷母乳喂養,都要權衡母乳喂養的益處和風險,并與產婦和家人討論。
②在確定存在一定程度風險的情況下,當產婦決定繼續母乳喂養時,應尋求專家建議和管理。
③如果需要暫時避免母乳喂養,應支持產婦擠出母乳以維持泌乳。
母乳喂養是媽媽與寶寶最珍貴的親密時光,也是大自然賜予寶寶最完美的禮物。雖然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挑戰,但請相信,每一次的堅持都在為寶寶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基礎。母乳之路,因愛而美。愿每一位媽媽都能在這場雙向奔赴的養育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節奏與幸福。
來源: 丹東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