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偏頭痛就是頭痛,至于前庭性偏頭痛,沒聽說過,大概就是又眩暈又頭痛吧。本文從定義、癥狀、誘發因素、診斷、治療幾個方面詳細介紹三者的區別。

頭痛(Headache):頭部或頸部任何部位的疼痛,是一種癥狀而非獨立疾病,可能由多種原因(如緊張、鼻竇炎、高血壓等)引起。

偏頭痛(Migraine):一種以反復發作為特征的神經系統疾病,屬于原發性頭痛。

前庭性偏頭痛(Vestibular Migraine, VM):偏頭痛的亞型,以反復發作的眩暈或頭暈為核心,伴或不伴頭痛。

癥狀差異對比

誘因與發作機制

1.誘因差異

頭痛:壓力、疲勞、睡眠不足、頸椎問題等。

偏頭痛:咖啡因、酒精、巧克力、激素波動(如月經期)、壓力。

前庭性偏頭痛:

①飲食:咖啡因、味精、酒精、奶酪;

②感官刺激:強光、復雜視覺環境(如電子屏幕);

③前庭刺激:暈車、頭部運動。

2.病理機制

偏頭痛:與三叉神經血管系統激活、神經遞質(如5-HT、CGRP)釋放相關。

前庭性偏頭痛:前庭系統過度敏感,可能與內耳供血異常或中樞前庭-痛覺通路交互作用有關;遺傳性離子通道缺陷也可能參與。

診斷要點

1.頭痛:排除其他病因(如顱內病變)后,根據癥狀判斷。

2.偏頭痛:符合國際頭痛疾病分類(ICHD-3)標準,如至少5次發作,持續4-72小時,伴隨惡心/畏光/畏聲等。

3.前庭性偏頭痛:診斷標準:至少5次中重度前庭癥狀,持續5分鐘至72小時;

排除疾病:需與耳石癥、梅尼埃病鑒別(如聽力檢查、眼震特點)。

治療與管理

1.頭痛:

對癥止痛(如非甾體抗炎藥),調整生活方式。

2.偏頭痛:

急性期:曲普坦類藥物、非甾體抗炎藥;

預防:β受體阻滯劑、抗癲癇藥(如托吡酯)。

3.前庭性偏頭痛:

急性期:前庭抑制劑(如異丙嗪)、止吐藥;

預防:鈣通道阻滯劑(氟桂利嗪)、前庭康復訓練;

生活方式:避免誘發食物,規律睡眠,減少感官刺激。

頭痛是癥狀。偏頭痛是神經系統疾病,是一種進化優勢,因為這類人群具有敏感的大腦,所以更容易早期識別危險,從而更好的規避,多年后,可能只有這部分特質的人群保留下來。而且,這類人群人格特質追求完美、上進,是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所以這種體質本身是有積極的意義的,千萬不要抱怨這顆敏感的大腦,這是萬物之靈,是因為進化沒有跟上環境的變化,所以有些過度敏感的大腦有時承受不了過度的環境,聲光電,心理,壓力刺激,導致出現癥狀。

而前庭性偏頭痛是二者的特殊交叉類型,以眩暈為核心表現。明確診斷需結合癥狀特點、誘因及輔助檢查,避免誤診為其他眩暈疾病。患者可通過記錄發作日記、規避誘因及規范治療顯著改善生活質量。

來源: 丹東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