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濕地是什么樣的?
長江源區域位于昆侖山脈與唐古拉山脈之間,海拔高度4200米以上,生態系統敏感而脆弱,是藏羚羊的主要棲息地。長江源水資源豐富,濕地遍布,這些濕地主要包括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內陸灘涂,它們密如蛛網、縱橫交錯,水量季節性變化明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長江源高寒濕地景觀。
長江源濕地有哪些碳?
碳廣泛存在于大氣、陸地、海洋和生物之中,靠近地表區域的碳主要存在于土壤、植被、水體等地物中,存在形式和儲量各有差異。長江源濕地集土壤、水體、植被等地物于一體,碳會在各種地物之間“串門”,形成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
水體里的碳
水體中的碳主要存在于底泥、水體動植物和水體本身,而水體本身的碳又分為顆粒碳和溶解性碳。
水體中的碳可以向上串門釋放到大氣中,也可以向下串門在底泥埋藏或者被水體動植物吸收轉化。
高寒濕地海拔高、溫度低,可以借助這些自然條件優勢,使其多存儲少排放,助力國家“雙碳”戰略實現。
植被里的碳
植物中的碳元素約占植物干物質的38%,它是植物有機物骨架的基礎,就像樓房的鋼筋一樣。同時,植物中的碳元素也會和氫氧元素結合,形成碳水化合物,參與體內物質新陳代謝活動。植物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在體內轉化為碳水化合物,跑到牛馬羊等動物肚子后被動物吸收,老了化作“春泥”將碳存儲在土壤中。
高寒濕地水量變化會使部分植物處在干濕交替的變化環境中,就像人岸上呼吸和泳池呼吸,都會影響碳的轉化。
土壤里的碳
土壤是最大的陸地碳庫,其碳儲量分別是大氣碳庫碳儲量的約3.3倍、生物碳庫的約4.4倍。巨大的儲量使其微小的變化就會引起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劇烈變動,影響全球氣候。
土壤呼吸等會將碳吹到大氣中,也會被植物吸收轉化,跑到動物的胃里。土壤埋藏的碳也可能變成煤,為人類發熱的同時跑到大氣中兜一圈。
在當前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土壤既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源,也可以作為碳匯,具有強大的固碳潛力。不同深度的物理化學成分不同,其碳成分和儲量也會存在差異。
除此之外,濕地生存的動物、上空的大氣中的碳等也是濕地碳成分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和植被、水體、土壤形成了濕地碳串門的各個“家庭”或“親戚”。只有碳在他們之間動態平衡地跑動才能保證地球各“家庭”間和睦,或者單個“家庭”的房子可能會被這些碳擠爆。
科學家如何監測碳?
科學家利用衛星遙感和原位監測等黑科技,結合野外通量監測和室內碳組成化學分析,監測獲取地球碳含量和分布信息。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多次開展長江南源查旦濕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與碳儲量專項科學考察,成功獲取了濕地生態系統碳通量與碳儲量觀測數據,為開展高原濕地生態系統碳中和貢獻評估提供了寶貴的數據支撐,為國家雙碳戰略實現貢獻了智慧。
來源: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