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看起來五彩繽紛、只有黃豆大小的“磁力珠”,如果不慎當“糖豆”誤食,珠子隨著小腸蠕動向下運動,珠子與珠子間便會在腸道里不停擠壓,很容易造成腸梗阻或腸穿孔,嚴重時甚至會造成腹腔的重癥感染,危及生命。
近日,我科收了一位1歲左右男寶寶因嘔吐、發熱、腹脹入院,家長回憶三天前他曾玩過姐姐的磁力珠。拍片發現腹中有9顆磁珠,已造成腸道穿孔、感染,緊急開腹手術取出了磁力珠,經過一周的治療,脫離了生命危險。磁力珠雖小,卻極具殺傷力。
X線顯影在腸道的磁力珠
磁力珠的危害性
磁力珠(又叫磁力球、巴克球)是一種高強磁性的小型玩具,為金屬珠狀,直徑約3~5mm,廣泛用于拼裝造型和手部解壓。
一般只針對年紀在14歲以上的孩子使用,要說可玩性和益智性確實挺高。但是它顏色鮮艷,質地光滑,很容易吸引好奇的孩子放進嘴里。它的可怕之處在于強磁性+多個進入體內。
多顆磁珠在腸道內相互吸引:它們可以跨越腸壁“互相吸引”,就像夾住了一層腸子,時間一長就會導致腸梗阻、腸穿孔等嚴重并發癥。
誤吞初期無明顯癥狀:很多孩子吞下后,沒有嘔吐、腹痛等表現,等到發熱、腹脹、嘔吐才發現,可能已為時已晚。
X光檢查可見磁珠聚集:常呈“項鏈狀”或“串珠狀”,提示多個磁珠在體內“拉扯腸壁”。
環形磁力珠粘連腸道
二、如何預防孩子誤吞磁力珠?
誤吞事件大多“防不勝防”,但做好以下三件事,就能大大降低風險:
? 1. 杜絕磁力珠進入孩子的生活空間
家中有嬰幼兒,禁止購買或使用磁力珠類玩具。
有年齡大的孩子使用磁力珠,請專人管理、玩完收好,不可遺落地面或角落,不要讓小寶寶有機會接觸。
? 2. 提高看護警覺,尤其是1-3歲階段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喜歡“嘴巴探索”,跟“口欲期”有關,口欲期是指寶寶依靠嘴來認識世界的時期,無論是金屬還是塑料,對寶寶來說都是新奇的,都會有想放嘴里嘗一嘗的沖動。家中物品要定期排查,硬幣、紐扣電池、磁力珠、小零件等都應清理干凈。
? 3. 向家人普及誤吞風險
誤吞事件往往發生在爺爺奶奶、保姆或哥哥姐姐看護時,務必讓所有家庭成員明白磁力珠的風險。可通過觀看真實案例視頻、醫院警示短片等方式增強直觀印象。
三、如果孩子誤吞磁力珠,家長該怎么辦?
一旦發現孩子吞下磁力珠,千萬不要僥幸等待!
? 正確應對方法:
1.不論孩子是否有癥狀,只要吞入多個磁力珠,立即送醫院就診!說明可能吞入磁力珠時間、數量及有無癥狀。
2.禁止進食和飲水,防止腸道進一步蠕動造成珠子位移。
3.保留或拍照磁力珠包裝,幫助醫生判斷材質、大小和磁力強度,便于判斷風險等級。
4.醫生將根據X光或CT檢查結果,判斷是否觀察、胃鏡、腹腔鏡或手術取出異物。
? 錯誤做法:
1.不能自行催吐或用瀉藥!強行刺激可能會導致磁珠劃傷或穿破腸壁。
2.不可等待“自然排出”,多顆磁珠幾乎不可能安全自行排出。
四、其他常見的“高危吞咽物”也不能忽視
物品類別
主要風險
紐扣電池
化學腐蝕,短時間內灼傷食道、氣管穿孔
硬幣
食管卡頓,影響呼吸或進食
小積木/小零件
卡喉或嵌入氣管,窒息風險極高
花生/瓜子類
誤吸氣道,引發肺炎或窒息
圖釘/別針
消化道穿孔風險,極難自然排出
五、安全教育從娃娃抓起:家庭“防誤吞安全五步法”
看:定期巡視寶寶活動區域,清理地面細小物品。
收:磁力珠、零件類玩具專箱收納,高處存放。
教:對大齡孩子進行“誤吞”的科普教育。
驗:新買玩具注意年齡標識與安全說明,尤其避免“非標產品”。
防:廚房洗滌用具、維修小工具遠離寶寶接觸區。
孩子用嘴認識世界,家長用心守護成長。每一次看似無意的小動作,背后都可能是巨大的隱患。別讓一顆小小的磁力珠,奪走孩子的健康和原本快樂的童年。
一首順口溜,送給每一位家長:
兒童安全要牢記,細節防護不能低。
磁力珠、電池圓,小手小嘴別亂添。
玩具收好不亂放,監護意識得跟上。
成長路上多守護,健康平安最重要!
作者:武漢兒童醫院 戴紅燕 嚴夢嬌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武漢協和醫院 楊盛力
來源: 大學生快樂科普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