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是一動不動的嗎?

巍峨雄偉的冰川,仿佛在天際站成了永恒。

可是,我們看到的冰川真的是“永恒”的嗎?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真的是一動不動的嗎?

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冰川。

冰川是地球陸地上重要水體之一,作為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資源庫,其儲存的淡水資源量占到全球淡水總量近七成,對生態環境影響至關重要。

冰川是如何形成的?

構成冰川的冰不同于普通冰簡單由水凍結而來,而是需要特定的氣候條件,以及大量的雪不斷積累,經歷壓實、凍結、重結晶等一系列過程,逐漸演變成微藍色冰川冰。

崗加曲巴冰川

在高海拔或高緯度地區,由于常年氣候寒冷,降水通常以固態形式——雪落下。新雪落下后,受地面熱力條件及自壓等因素影響,不斷發生升華、凝華和再結晶過程,雪花棱角很快消失,逐漸圓化,形成球狀顆粒,稱之為粒雪。

(冰川冰行成示意圖)

隨著時間的推移,雪層不斷加厚,經長期壓實,粒雪層中的空氣被進一步排除,粒雪相互聯結合并,重新結晶形成冰川冰。冰層越厚,越容易發生冰層滑動和塑性蠕動,在壓力和重力作用下,結合地表或冰面適宜的坡度,冰層緩慢流動形成冰川。

看到冰川,第一感覺是冷。可是你知道嗎?冰川按性質可分為冷型冰川和暖型冰川。怎么樣,意外吧?

小tips:粒雪變成冰川冰稱為成冰作用,按性質可分為冷型和暖型兩類。

冷型成冰作用是在低溫干燥環境下,依靠上覆雪層重壓形成重結晶冰。

暖型成冰作用是有融水參與,融水滲入雪層空隙中,排擠空氣,引起局部融化和再凍結,輸入滲浸成冰過程,該方式成冰作用進行較快,冰密度大、氣泡少,且氣泡排列有一定規律。

我國多數冰川都是由暖型成冰作用形成的。

冰川會動嗎?

運動是冰川的天然屬性也是區別于其它自然冰體(如河冰、海冰)的主要特點。畫重點,意外嗎?

冰川的運動主要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通過內部應力變形或沿底部滑動等方式來實現的。

冰川在壓熔點下流變特性比較突出,能實現塑性形變,就像金屬加熱至熔點,能夠彎曲變形一樣。當冰川溫度接近熔點時,冰川冰呈現出不穩定狀態,冰、水、汽三相共存,其變得易于延展。由于壓力越大,熔點越低,冰川底部受上部冰層重壓,熔點低于上部冰層,更易于接近熔點,塑性變形更容易實現,形成塑性流動帶。塑性帶的存在是冰川流動的根本原因。在冰川底部冰處于熔點的情況下,冰川順冰床流動,遇基巖凸起,迎石面增高的壓力能讓冰川開始融化,如此繞過障礙,在另一側再次結冰,以此往復,冰川緩慢推進。


姜根迪如冰川(作者:徐平)

總的來說冰川運動速度是比較緩慢的,但有些冰川會在長期緩慢運動或退縮之后,突然爆發式地向前推進,且為周期性發生,該現象被稱為“躍動”,是冰川的另一種運動。

盡管冰川躍動機制目前尚無系統解釋,可能與冰川內部不穩定性、水的影響(如降水增加)等有關。冰川躍動時運動速度比正常時期要快幾十倍甚至數百倍,大量冰體被快速輸送到冰川末端數公里之外的地方,可能引起冰川災害。

科學家是如何觀測冰川變化?

隨時科技的發展,現在科學家多采用三維激光掃描、攝影測量等新興技術,創建數字高程模型(DEM)以獲得冰川高程數據,通過比較不同時期的DEM,科學家可以計算出區域內的冰量變化,從而開展冰川消融及其與氣候變化聯系的研究。

冬克瑪底冰川定點攝影觀測成果示例(2019.10~2020.10)

三維激光掃描儀觀測冰川表面地形

看到這里,你明白了嗎?

冰川,與普通冰的區別,體現在其“川流不息”的運動特點上。盡管聽起來有點違背固體不會流動的物理常識,但冰川確實是那個能像流體一樣流動的固體。

來源: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