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富含優質植物蛋白和脂肪,是豆腐、豆漿等食品的原料,素有“田中之肉”的美譽。然而,國產大豆產量有限,需大量進口。如何實現大豆增產?關鍵在于用科學施肥“喂”好大豆植株。今天,就介紹一種科學施肥法——側深施肥,看它如何助力大豆增產。

一、什么是側深施肥?

施肥就像給大豆“喂飯”,但“飯”怎么喂、喂到哪兒,可大有講究。傳統的肥料地表撒施就像把營養撒在地面上,容易被雨水沖走或揮發,導致作物吃不飽。而側深施肥則像給大豆精準“點餐”:在種子旁邊10厘米處,挖一條7~10厘米深的溝,把肥料埋進去,再蓋上土。這樣,肥料離大豆根系更近,營養吸收更高效,還能減少浪費和環境污染。

不同施肥方式對比:側深施肥與傳統施肥對比,營養直達根部

二、為什么側深施肥能讓大豆更強壯?

大豆要想多產豆子,關鍵得靠光合作用——葉片把陽光、空氣和水變成能量,制造養分。側深施肥通過改善大豆葉片的功能,讓光合作用更高效,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讓葉片更“綠”更“持久”

大豆的葉片就像“太陽能板”,越綠、綠得越持久,制造的能量就越多。研究發現,側深施肥能讓大豆葉片在生長后期保持更長時間的綠色,比傳統撒肥高出7.8%。這意味著大豆能更長時間地“曬太陽”,積累更多養分。

2. 增強葉片的“抗老”能力

植物葉片也會“老化”,就像人會衰老。側深施肥能提高大豆葉片中兩種“抗衰老”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過氧化氫酶(CAT)的活性,分別提升6.3%~35.3%和1.9%~50.6%。這些酶就像“清道夫”,清理葉片里的有害物質,讓葉片保持活力,延長光合作用時間。

3. 提升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作用的效率決定了養分制造的多少。側深施肥能讓大豆葉片的光合作用效率提升30.3%,尤其在開花結莢的關鍵期。這就像給大豆裝了個“超級發動機”,讓它能生產更多干物質(植物的“骨架”)和氮素(植物的“肌肉”),為結出更多豆莢打基礎。

側深施肥讓大豆光合作用效率更高

三、側深施肥如何“催”出高產量?

通過改善葉片功能,側深施肥最終讓大豆“結實”更給力。實驗對比了4種施肥方式:不施肥、側深施肥、等距深施肥(在兩行大豆中間施肥)和地表撒肥。結果顯示,側深施肥產量最高,比傳統撒肥增產10.7%,比不施肥增產高達43.9%;豆莢更多,籽粒更飽滿,側深施肥讓每株大豆的莢數增加8.5%~72.9%,每百粒豆子的重量(百粒重)也提升1.6%~10.9%;養分積累更高效,側深施肥讓大豆的干物質和氮素積累分別增加1.2%~101.2%和1.0%~88.1%。

這些數據說明,側深施肥就像給大豆提供了“營養直通車”,讓它吃得飽、長得壯,最終結出更多、更飽滿的豆子。

側深施肥讓大豆產量顯著提升

四、為什么側深施肥這么神奇?

側根施肥的奧秘在于它精準地滿足了大豆的“胃口”:

1. 營養直達根部:肥料埋在根系附近,吸收效率更高,避免了傳統撒肥的營養流失。

2. 延長葉片工作時間:通過提高抗氧化能力和光合作用效率,延緩葉片衰老,為產量積累更多“本錢”。

3. 綠色又環保:減少肥料浪費,降低對土壤和水體的污染,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

研究還發現,側深施肥的優點與大豆的生長階段密切相關。尤其在開花和結莢期(大豆的“青春期”),側深施肥能讓大豆“多吃多干”,為最終產量打下堅實基礎。

、側深施肥的應用前景如何?

側深施肥如同為大豆“精準配餐”,通過增強葉片功能與光合效率,增加結莢量,促進植株健壯。在我國優質大豆主產區黃淮海平原,該技術應用潛力巨大。它不僅提升大豆產量,更能結合免耕覆秸精播機,在播種時同步開溝側施肥料,兼具高效與環保。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促進農民增產增收與糧食安全,助力我國農業綠色發展。

【相關文章】

徐一帆, 徐彩龍, 李瑞東, 吳宗聲, 華建鑫, 楊琳, 宋雯雯, 吳存祥. 側深施肥通過優化葉片功能與氮素積累來提高大豆產量. 作物學報, 2024, 50(9): 2335-2346. DOI: 10.3724/SP.J.1006.2024.44015

作者介紹

徐彩龍,博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農業農村部大豆專家指導組成員。主要從事大豆高產栽培與生理研究。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6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Field Crops Research、Soil Tillage Research、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作物學報》等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授權專利5項,制定農業行業標準1項、參與集成的“黃淮海夏大豆免耕覆秸機械化生產技術”連續入選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2022、2023、2024),以主要完成人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勵1項。

來源: 中國作物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